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這是一種多麼可笑的思維方式,靠自身的優秀吸引別人?難道交朋友是搞偶像崇拜?“交友”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一個“交”字,英國作家約翰遜說過“只有經常‘澆灌’,方能保持友誼天長地久。”不透過交流哪來的友誼?而且,我們交朋友絕對不是因為對方有多優秀,而是因為朋友間心意相通。這是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常識,而劉亦婷的家長呢,為了把劉亦婷打造成考試機器,發明了這個理論來給劉亦婷“長期灌輸”。我想,對於一個涉世不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女孩子來說,這種“長期灌輸”的殺傷力可謂巨大。

可他們嫌這還不夠,又提出:“另一種是嬉戲度日的方式,既浪費自己時間,又浪費別人的時間,這是消耗性的交友方式,家長和老師都不贊成。”

正常的交往成了嬉戲度日,朋友間的交流成了既浪費自己時間又浪費別人時間的行為,這是對“友誼”這種人類偉大情感的褻瀆。而最讓人震驚的是,交友這樣一個完全出於人類愛的本能,完全屬於人類正常情感需要的行為竟然也被劉亦婷的家長量化為某種能力———爸爸提醒婷兒:你現在的“短板”是學習成績,而不是交友能力,不應該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方面。唉,這就是劉亦婷家長的標準:友誼不重要,分數重要。

我們知道,處於中學階段的孩子單純、真摯、熱情,他們善交友、重友誼。在這個時期建立的友誼,常常是一生中都難以忘懷的。愛默生有句名言,“友誼是使人的一生健康而有意義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卡萊爾也說過,“生活的悲劇不在於人們受到多少苦,而在於人們錯過了什麼。”如果應試教育連我們正常的交友自由都要扼殺,考上北大、清華又怎樣?考上哈佛、耶魯又如何?

看看這段文字,想想劉亦婷家長一直宣稱的“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0分”是多麼的言不由衷。這句看似開明的話實際上暗藏“陷阱”。比如,如果你成績一旦下降,家長就會千方百計找出理由來證明你“不努力”,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想找出孩子的“不努力”的表現真是太容易了。在上面這個故事中,劉亦婷不過是跟同學們聊聊天,便讓他們“警覺到她要走下坡路了”,然後自然而然地被扣上了不努力的帽子。所以,“考試允許得0分”這句話如果加上“平時要努力”這個限定,便成了一個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呼喚真正的“素質教育紀實”

從劉亦婷的學習動機以及其家長的培養方式來看,劉亦婷應該算個不折不扣的應試教育思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留美教育學者黃全愈對應試教育的弊病深有感觸。

應試教育忽視了孩子的自然生長的過程,把孩子當成一個十足的成人來對待。孩子必須比照成人社會的競爭規則,參加幾乎比成人社會更殘酷的競爭。孩子被迫躋身於一場人生的競賽:比成績、比分數、比做題、比書包重、比考試技巧、比智力開發、比學多悟少。每天都在分數和各種所謂“課餘愛好”之中掙扎。進入人生競賽場的時間表越來越提前。從上小學開始,有的甚至從三四歲起,就開始用他們稚嫩的脊樑挑起了父母甚至祖父母無限沉重的希望。中國社會的基本認識標準是:越早開發孩子的智力,將獲得越大的成效。“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孩子們不得不用他們弱小的身軀及幼稚的心靈來承受那些甚至成人們都視為畏途的東西。

不過,劉亦婷的家長卻堅持認為,劉亦婷是素質教育的典型,是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培養出來的素質教育的典型。那麼,我們來看看,他們究竟使用了什麼高明的教育手段呢?

婷兒是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讀的中小學,因為她學習能力強,沒吃那種在考試中反覆體驗失敗的虧,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有鑑於此,我們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降低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學校偏重於德育智育,家裡就補上體育、美育、勞動和各種課外活動;學校重視灌輸知識,家裡就補充探索性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學校實行分數掛帥,家裡就強調“平時要努力,考試允許得0分”;學校缺乏性教育,家裡就主動提前進行;學校的某些觀念和我們有衝突,我們就讓孩子學會“既要有主見,又要與外界保持協調”;孩子和老師發生矛盾,家裡就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引自《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第120頁)

這段文字作為大搞“素質教育”的證據顯得非常蒼白無力。按照他們的說法,讓孩子跑跑步成了彌補學校體育教育的不足;讓孩子彈了幾下電子琴,便成了彌補學校美育教育的不足,讓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