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6部分

世考證,眾多的懸棺葬中又以龍虎山懸棺最為久遠,據說是2600年前古代越人所崇尚的葬習。越人所留下的崖墓文化直到後世也沒能探明,只有許多千古未解之謎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沒人知道魂系何方的古越族人為什麼要將仙逝者安葬於千仞懸崖之上?在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又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古越族人在2600年前曾創造了怎樣的文明?這種種疑問讓人皓首窮經,百思而不得其解。

“這種葬式的安置法據說有四種方式,一說,鑿巖為路,待棺柩安放停當和崖畫繪製好後,再把路毀掉;二說,先用土填埋崖壁,爾後再挖去填土,三說,搭廂架;四說,從崖頂放繩索。這四種方式都有可能,但卻都有缺失,所以也沒有個定論。”

“啊?哥,這個你也懂?”

文璋笑道:“那是,公子是神人也。”

“至於到底是怎麼回事,卻也無人弄得明白,等見到道法大師時,可以問問,看看他們龍虎宗的典籍記錄上有沒有有關的答案。對了,你們都是武功高強之士,如果以你們的輕身術,能做到嗎?”

方靈等人聽罷,均自想道,自己可沒這種能耐。於是,眾人的目光齊齊看向當中武功最高的袁棘。

袁棘看著上面的懸棺道:“如果僅是安置一兩具棺木,藉助繩索,或許勉強可以做到。”

“這上古越人的武功不會個個都像袁先生般高明吧?”

“靈兒,那是不可能的。”

方靈道:“那越人的這種習俗又是為何呢?”

我想了想道:“這個可能和古人的原始崇拜有關吧。所謂生不落地,死不落土,他們認為,人的生命雖已結束,其部分靈魂會升入天堂,另外一部分則會守護著自己的親人,懸棺所處之地,正好位於天地之間,不算上也不算下,如此可方便其靈魂的上下往來。不過,也有另一種傳說,人死則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巔崖,以先墮者為吉。”

文璋反對道:“這個不會吧,辛辛苦苦地將棺木安置上去,就是為了讓它早點掉落下來?這古人也太不著邊際了吧。”

我笑笑:“文璋,你認為古人的想法十分愚蠢,那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不認同古人的觀點了,或許我們現在的做法和想法在千年之後,又會被後世之人所恥笑。”

張全一突然說道:“不上不下,就是無根之意吧,沒有根,也就是沒有脈絡可循,虛實相間,這和太極拳理倒是有些相通之處呢。”

袁棘讚道:“君寶,說得不錯,太極一道,無始無終,也就是無根可循也。”

文璋道:“全一兄真乃武痴,從這懸棺上也能悟出武學,我不及也。”

我也沒有想到,這張全一竟然能聯想起武學。張三丰流傳至後世的著作中,有一部以《無根樹》為標題的詩篇,這些詩文包含了張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論和方法,或許,這本著作的標題和今日之事有著一定的關聯吧。但我轉念一想,《無根樹》是原來歷史的程序,我穿越之後才有了今日龍虎山懸棺之行,這其中又有什麼關聯?我似乎越想越亂,乾脆不去想了。

“繼續前行。”我道。

第370章 道法大師

第370章道法大師經過懸棺區域後,地勢逐漸開闊。

又走了約莫半個時辰,打頭的文璋勒住韁繩,回頭道:“公子,往前再行兩裡就是真仙觀遺址了,這座真仙觀是唐朝時期的建築,據說是龍虎山最早的大型寺觀之一,後來在諸侯割據(五代十國)的時代,毀於戰火中了。”

方靈嘆道:“可惜了。”

袁棘道:“是啊,國之不興,各業皆敗,連隱身世外的道觀也難以倖免。”

“恩,走吧,去遺址看看。”

兩裡的路程,對於我們御馬的速度而言,只是一小會的功夫。

很快,真仙觀遺址就進入到我們的視線之中。一眼望去,到處是斷垣殘壁,潦草叢生,從真仙觀遺址看去,應當是頗具規模的一處道觀,即使歷經數百年,也能依稀看出當年的輝煌。

我暗自嘆道:“真仙觀遺址儘管已是殘破不堪,卻似乎仍在默默地告訴著後人,我們的責任重大啊。作為大宋皇帝,不管願不願意,我雙肩之上都擔負著傳承華夏文明的重任,大唐的輝煌,只在瞬間便毀於五代十國之亂,我萬萬不能重蹈其覆轍,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宋朝之前,後世的西方列強還處在朦朧狀態,所以儘管我國的發展磕磕絆絆,但始終領先於世。十三世紀末,自歐洲開始文藝復興運動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