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山藥以益氣生津。
【預後轉歸】
呃逆之證,輕重預後差別較大。如屬單純性呃逆,偶然發作,大都輕淺,預後良好。若出現在急慢性疾病過程中,病情多較重。如見於重病後期,正氣甚虛,呃聲低微,氣不得續,飲食不進,脈沉細伏者,多屬胃氣將絕,元氣欲脫的危候,極易生變,《醫學真傳·呃》稱此為“敗呃”,且“百無一生,雖有參、附,亦徒然耳。”
【預防調護】
平時應注意舒暢情志,避免不良情志刺激。飲食不可吞嚥過猛,進食時避免惱怒,忌過食生冷辛辣之品。要適寒溫,避免外邪侵襲。
既病之後應避免情緒緊張,轉移注意力;飲食宜清淡;生活起居有節。久病重病出現呃逆,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臨證備要】
1。臨證應辨病情輕重。呃逆一證在診斷時首先應分清是生理現象還是疾病狀態。若一時性氣逆而作呃,無持續或反覆發作者,屬生理現象,可不藥而癒。若呃逆持續或反覆發作,難以自制,為呃逆病證,需要治療。久病重病出現呃逆,是為“敗呃”,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
2。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呃逆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故治療時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常選加柿蒂、丁香、制半夏、竹茹、旋覆花、刀豆子等理氣和胃、降逆平呃之品以治標,提高療效。肺氣宣肅亦有助於胃氣和降,遣方時可加入枇杷葉、杏仁等。3。重視針灸等其他療法的使用。呃逆可使用或配合使用針灸療法,如針刺足三里、中脘、膈俞、內關等穴,亦能取得良效。另外,穴位按壓、取嚏等對於輕症患者亦能取效。
【醫案舉隅】
徐某,女,47歲,工人。1971年4月12日初診。
患者因進食時暴怒氣鬱而致呃逆l周,服用溫膽湯、丁香柿蒂湯等方藥無效而來我院門診。呃逆不已,聲短頻響,一分鐘三十餘次,自覺氣從胃膈上衝咽喉,不能自制,胸悶脘痞,難以入寐,納呆,勉進少量流質飲食及蛋糕,口渴,便幹,兩日一行,脈弦滑,苔白厚罩黃。平素性情急躁,甲狀腺腫大(同位素檢查功能尚屬正常範圍),血壓138/90mmHg。有氣管炎病史。認證為肝氣橫逆,胃失和降,投以疏肝理氣,和中降逆法。
白蒺藜9g,炒竹茹12g,南沙參12g,綠萼梅9g,制香附5g,藕3片(打爛),鮮荸薺10g(打爛),藕汁1匙(沖人)。
4月16日複診:稱服上方兩劑不效。4月14日至醫院就診,某醫生換用旋覆代赭湯加減二劑亦無效。精神緊張,呃逆頻作,胸悶口乾,脈象弦滑,苔白厚膩。仍請鄒老診治。鄒老日:溼邪內蘊,故苔白厚膩;溼邪不宣,故胸脘痞悶;脈象弦滑乃肝氣溼痰內結之徵。方擬祛溼化痰,疏肝和胃,並囑情懷舒暢,切忌鬱怒。
合歡皮30g,合歡花12g,越鞠丸9g(包煎),制香附9g,制蒼朮9g,法半夏5g,陳廣皮6g,炒竹茹9g,川石斛12g,海藻12g,玫瑰花4朵。
另用荸薺汁、藕汁各1匙沖人。
4月21日三診:稱服上方二劑後呃逆基本停止。厚膩之苔稍化,脈滑,胸悶,納谷欠馨。方從化溼健脾,舒鬱和中,以善其後。
越鞠丸每日9g,分二次吞服。
另:炒陳皮9g,炒苡米9g,炒玉竹9g,煎湯代茶。
藥後呃逆全止,納谷增,胸悶除。
按:平素性情急躁,肝旺可知,暴怒之後而作呃逆,從疏肝鬱、降胃逆治本屬常法,但不效,其故安在?肝氣上逆,胃失和降是呃逆常見之病機,今溼蘊中土,胃陽被遏為主要矛盾,肝鬱是其次要方面。溼鬱得化,胃之納降正常,胃氣自能下行。再佐以疏肝解鬱之品,木得條達,呃逆自已。方以越鞠丸倍蒼朮、香附之量。《醫方論》雲溼鬱者蒼朮為君,氣鬱者香附為君。伍以二陳、合歡、玫瑰花祛溼化痰,疏氣開鬱,使溼去而胃和,鬱除而氣平,荸薺、藕汁生津豁痰,乃得全功。
(鄒雲翔等。鄒雲翔醫案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古代文獻精選】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景嶽全書·呃逆》:“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