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過於激進,因思想急躁,“匆匆浪戰,既已費財,又必狼狽”。“求急反緩,一誤萬誤再誤”。他們認為,現階段應該從創辦實業,培養人才入手,“以啟發人民民治權力思想,固順導之而以為力”,不能像戊戌變法一樣,“雖有旋乾轉坤之能力,而不能達圓滿之目的。”麥孟華、侯延爽等人強烈反對激進之說。
在封建勢力強盛的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走向近代民主政體,必須有一個從低階形態到高階形態發展的過程,就像梁啟超所設想的那樣,由剛從封建君主脫胎出來的皇帝擔任國家元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最終確立君主立憲,形成一個對國民負責的國家。而政聞社在剛剛建立之初,就要求“速開國會”,以控制政府顯然是一種過激行為,可是在當時鼓吹“速開國會”,用來抗衡革命派的“排滿共和”口號,是當時社會上的主流心態。由於馬良、梁啟超、徐佛蘇等政聞社領導人主張激進,認為革命共和派的一連串起義,逼得他們不得不設法參議政權,以挽救國家危機。
1908年初,政聞社聯合江浙預備立憲公會,湖南預備立憲公會等立憲團體,組成國會期成會,派遣會員到各地發動請願簽名運動,很快在全國形成了全國性的請願浪潮。7月,預備立憲公會鄭孝胥、張騫、湯壽潛電請速開國會,以二年為限。不久,政聞社打電報給直屬軍機處領導負責推行預備立憲的憲政編查館,要求在3年內召開國會。到了8月,請願運動進一步高漲,各省代表紛紛抵達北京,呈遞請願書,要求立即召開國會,運動形勢的迅猛發展的背後,是清王朝頑固勢力的猛烈進攻。
6、7月間,政聞社社員、法部主事陳景仁電奏請速開國會,攻擊考察憲政大臣于式枚,隨後被革職查辦。成為政聞社被禁的導火索。8月3日,應袁世凱等大臣的請求,慈禧太后釋出上諭:政聞社內多悖逆要犯,廣斂資財,糾結黨類,託名研究時務,陰圖煽亂,擾亂治安。若不嚴行查禁,恐後敗壞大局。著民政部、各省督撫、步軍統領、順天府嚴密查訪,認真禁止,遇有此類社夥,即行嚴拿懲辦,勿稍疏縱,致釀巨患。
陳景仁案發生後,政聞社開始有了解散組織的主張,梁啟超等人商討補救之法,最終卻遭到失敗,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隨著清廷上諭的頒佈,政聞社結束了他短暫的生命,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申報》刊載查禁政聞社原因說:
七月十七日上諭查禁政聞社,嚴拿社夥,聞其原因系陳景仁等斥革于式枚一電,某邸頗滋不悅,隨分電各省調查該社內容。數日前已得某省電覆,有立社處所甚多,社夥甚眾,且有要犯混跡其中,故當日召見時面奏情形,隨下嚴行禁止,飭屬拿辦之渝。
清廷的嚴厲打擊使得政聞社的生存空間愈來愈狹小,社員中主張解散政聞社的火苗呈愈燃勃發而勢。梁啟超不得不採用妥協措施,“擬解散之公告”,以“形式上之解散”加固“精神上之結合”,為立憲運動儲存實力,以圖後展。
政聞社被迫解散後,梁啟超隱居於“雙濤園”,與海濤共舞,向松濤傾訴,壓力、委屈一股腦地侵襲過來。海浪帶來了清新,松林吸收了苦悶,在美景中游蕩,在西書中翱翔。梁啟超苦苦思索,經濟窘困成為事業發展的瓶頸。清廷阻力令人壓抑,當看到“政府壓抑輿論”為各國憲政萌芽時代的共同特點時,似乎海水運走了煩惱,松柏洗刷了霧氣,梁啟超頓時精神一震,得到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決定在逆流高漲時,埋頭著作,在理論上進一步作好準備,養晦以待時。
此時,梁啟超早已同王桂荃結為百年之好,到 1908年,梁啟超已有三兒二女,家庭日益貧困,僅靠寫作稿費實難以支援,不得不依靠友人救濟。他在給仲弟梁啟勳的書信中說自己“與覺頓在此忍飢相對”,“以從事於著述以療飢”。
讀古人之書,覓哲思之理,頗有所得,邀望窗外白雲,思緒遊弋,怡然自得。思索之餘,梁啟超深感自己“氾濫涉獵,無一專精”,故決心“盡除好博之病”,專攻幾科。其時梁啟超生活貧苦。事業不盡人意,梁啟超認識到經濟的重要,深刻地感到拿破倫“金錢決定戰爭”理念的正確。決定專攻法學與生計學,以適應自己追求民重法治及時勢的需要。隨後梁啟超整理所學之得,著寫了一系列財政經濟論文,如《時政原理》、《論各國干涉中國生計之危機》、《論國民宜亟求財政常識》、《外債評議》等等,逐漸成長為中國財政界的“理財專家”、“扶大廈將傾之棟樑”。
雖然梁啟超等解散政聞社,立憲活動開始陷入低谷,但來勢洶洶的群眾運動和起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