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絕處逢生”、“枯木逢春”、“矯枉過正”、“反敗為勝”、“強弩之末”、“回頭是岸”、“顧此失彼”等等成語中都蘊含著這種辯證法的哲學思想。

小事沒有內的界限,大事沒有外的界限。大事、小事都是相對的。大事由小事組成,不斷的解決小事,大事也就變成了小事。小事得不到及時解決,日積月累也就變成了大事。他們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同樣的道理,獲益和受損、離去和歸來、正面和方面等等,中國人稱之為“陰陽”,這些也是對立統一關係。

我們把“陰陽”的對立統一辯證關係運用到外交關係中去。陽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要開放、張揚;陰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要收斂、封閉。在與人交談的時候,陽發生變化就闡述自己的觀點,陰發生變化就要靜聽別人的觀點。

當然,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能滔滔不絕、沒完沒了,張揚到一定程度時,預計已經闡述明白自己觀點的時候,就要戛然而止,因為自己張揚的目的是為了讓別人張揚,瞭解別人的內心世界,自己沒完沒了的說,就得不到別人的見解,也就瞭解不到別人的真實想法了。所以,一旦自己引出了話題,就要轉向沉默,靜聽別人的陳述。當然,沉默也不能沒完沒了,一旦發現別人快要闡述完畢了,快到沒話可說的時候,又要巧妙的引出話題、發表看法,再次誘導別人闡述觀點。就這樣時而開放,時而封閉,反反覆覆的運用,就可以揣摩出別人的真實意圖了。一定要注意:自己沉默的目的是要讓別人敞開心扉,而不能讓別人發現自己是在刺探別人,不能讓別人感覺到自己是有計劃的在實施謀略。

如果遇到要與心懷坦蕩、氣宇軒昂的人交流的時候,自己也要體現出心懷坦蕩、氣宇軒昂,同時還要大義凜然、不卑不亢,行為中要體現出崇高的道德規範,言語間要體現出崇高的內涵修養。如果遇到要與性格內涵不苟言笑的人交流的時候,舉手投足要體現出彬彬有禮、畢恭畢敬,言談舉止要體現出低調、謙虛、嚴謹同時還要有深刻的內涵修養。

闡述自己觀點目的是要換取別人凝聽,要達到這個目的,要求自己所表述的內容要有深刻的道德內涵,同時還要做到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讓別人願意聽下去。還修煉出深刻的道德素養,要彬彬有禮、風度翩翩,讓別人看得順眼。

要換取別人滔滔不絕的敞開心扉,自己就要專心凝聽,還要不斷肯定別人,同時還要配合各種肯定別人的肢體語言,讓別人覺得你已經和他產生了共鳴。

開放與收斂的有機統一,就是鬼谷子捭闔之法的真諦,就是縱橫學說的說人之法。

晏嬰使楚

晏嬰使楚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子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公元前531 年,晏子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驕橫的楚靈王對大臣們說:“晏嬰生得很矮,但在諸侯中的聲譽卻很高。這次來,我要取笑他一番,來顯顯我們楚國的威風。”接著對大臣如此這般地佈置起來。 幾天後,晏子乘著駟馬大車來到楚國國都郢城東門。只見楚國的官員稀稀拉拉地分立城門兩旁,大門卻緊緊閉著。晏子正覺得奇怪的時候,守城的軍士卻開啟城門旁一道新開的小門,請他從這洞似的小門裡進去,並說:“這是我國的規矩:大個子從大門裡進出,小個子從小門裡進出。”

晏子明白了:楚王想侮辱他。就走到小洞前邊,打量了一番,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呀!我國也有個規矩,只有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裡鑽進鑽出。”

守門人趕快把晏子的話報告楚王。楚王說:“我本想取笑他,反倒被他取笑了。”不得不命令開啟大門,請晏子進城。

晏子進宮拜見楚王,楚王突然問:“齊國沒有人了嗎?”

晏子說:“我們齊國人多得很!每個人呵一口氣,就能變成雲;每個人甩下一滴汗,就像是下場雨。我們國都的大道上,人擠得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怎能說齊國沒有人呢?”

楚王笑道:“既然如此,為什麼派你這麼一個矮小的人來出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