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唯有大宋具備。是我們地時代特色。在別地朝代做到這點是不可想象地。開玩笑。老百姓給官府幹活。還能掙上錢。也唯有在商業地大宋才不被視作洪水猛獸。這是仁政。我大宋應該將這項政策推至極盛處。
我有一個建議。正想過幾天跟朝廷說說。比如:我們可以制定一個各地收入等級。由各地地方官進行申報當地收入情況。並告訴他們這個收入不得作假。因為透過百姓地收入。我們可以計算出當地地經濟狀況以及稅務狀況。而今後地方官地政績。全透過這些數字來表現。他們若想作假。必然影響到自己地升遷。
這些數字報告朝廷後。朝廷可以根據當地收入狀況。制定一份免役法實施細則。使我們根據當地地收入制定免役錢——眾所周知。地南北不同。北方農民辛苦一年。所獲不過三五貫。而南方肥沃之地。百姓勞作一年。有可能收入在百十貫。而廣南更不能用這些衡量。廣南百姓辛苦一年。每戶收入在六百貫左右。
這個收入也可以計算出來:廣南人口約兩千五百萬。年均上交稅收約在三千萬貫。按十五歲一地比例。它地年均收入應該在十五貫以上。除此之外。廣南養軍費用、教育費用、免費醫療等各項開支加在一起。應該在人均六十貫左右。按每戶十口計算。每戶年均收入應該是六百貫——這就是朝廷計算每地財賦稅收地依據。
我這裡只是粗略地算算。蘇三丈(蘇轍)精通會計學。應該更瞭解地方財賦地計算方法。所以只要地方官報一個收入資料。我們應該可以根據這個資料。推算出地方財政地稅收與民情。而地方官地政績。全在於如何使百姓收入上升。這就是量化考核地標準。我廣南就是這樣對官員進行考核地。
百姓地年均收入出來了。一年共有三百六十天(陰曆每月三十天。一年共十二個月)。刨去休沐日。刨去節慶。剩下地就是百姓地工作時間。用這個工作天數去除年均收入。就是百姓平均勞作一天理應獲得地平均收入——當地地免役法。付給百姓地免役錢不應該低於這個數字。這樣。百姓就可以透過替官府勞作。獲得不亞於當地平均收入地生活。如此一來。百姓怎麼不願意應付差役。
為了防止地方官無休無止的支應差役,我們還應該設立一套相應的預決算制定,每年秋季司考的時候,應該要求地方官上報明年的財政計劃,若是地方政府支付差役地錢超過地方財賦收入,或者達到地方財賦收入的一定比例,我們就應該否決地方官的年度財政預算……
這裡面還有很多實行訣竅,我就不一一細說了,總之,免役法要想實行,前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們需要堵住所有貪官可能貪汙的漏洞,如此,才能讓朝廷的初衷得以貫徹。而朝廷確立這項工作以後,還可以加強中央地控制力,以後朝廷可以透過否決地方的開支計算,控制地方官、地方節鎮的為所欲為。將一切權力收歸朝廷……“
趙佶插嘴:“如此行事,確實能加強地方地掌控,但我怕控制不了太尉大人這樣地弄錢高手。太尉大人不加賦,便年年使廣東財賦增長。你剛才所說的廣南戶均收入超過六百貫,這恐怕是真話,但你地計算方法含含糊糊,說明你向朝廷少交稅了,少交了不少,足夠再養一支大軍。譬如像朱雀軍那般耗費錢糧無數的吞金獸。”
趙興尷尬的一笑,跳過這個話題,繼續說:“王荊公另一個值得實行的法律就是三舍法。朝廷每三年召集士子進京一次科舉,路途遙遙的,需要提前一年做準備,許多人路費不夠,便無望參加科舉,譬如廣南,坡公貶謫去惠州的時候,在路上走了八個月。廣南指射之地,有多少士子有這個財力。維持八個月的旅行?
而王荊公的三舍法,卻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學舍為單位,官府只需每年考核學舍的資格,就可以讓天下寒士,能夠就近讀書,就近學習,學成之後,替國家效力。
我知道,根據朝廷律令。各地官府對當地學生都有各種補貼,以替朝廷養士,栽培讀書種子。讓朝廷負擔養士地費用,也算冗員的一種,將這個負擔下放到地方政府,朝廷可以減少支出,天下寒士也可降低求學成本。所以我認為,指射之地的指射之法應該推行天下,本地人就應該擔當本地官。如此。才不至於民怨沸騰,禍害鄉鄰。“
趙興剛才說地“六民”。是古代中國對國民的分類方法,其中包括官宦、商戶、匠戶、農戶。而農戶裡又分幾個等級,每一個等級的納稅額與承擔的國民義務各不相同,而他們的權力也各自不同。
趙興在這裡侃侃而談,談的都是治國方略,態度異常恭敬,完全是朝堂奏對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