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讓它走進萬人之心。“百鍊成鋼”中暗含物態中的變化,“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中暗含光的反射與分子的熱運動,“曾青得鐵則化為銅”中潛藏著置換反應中的玄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中則包含著能量之間的轉化……
語文,以它開闊的胸懷包容萬科,哺育了萬科,願我們能學好語文,為將來胸藏鬥牛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文是當時我和幾個同學忘交語文作業後,被老師罰寫的命題作文,以便我們充分認識自己不重視語文的錯誤。)
無為有處有還無
依稀記得以前跟董老師學中國畫的時候,在基本功之外,他總愛為我們講一些中國畫中的內涵,當時只聽了個似懂非懂,但有一點卻牢記於心,那就是好畫的原則:無為有處有還無。
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理解,是後來在書中見到那個關於“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故事。宋徽宗主持畫院考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高中榜首的畫恰恰是一朵花也沒有的。畫上只有一位英姿颯爽的少年,跨著一匹駿馬飄逸般地飛奔著,高揚的馬蹄邊有一些蹁躚的彩蝶。
妙啊!正是這無香之中盡得香之神韻。踏花之多以至於讓戀花的蝴蝶久久不去,可見蹄上的花香該是多麼的醉人啊!
無獨有偶,在另一次的畫院考試中一舉奪魁的是這樣一幅畫:無邊無際的蘆蕩迷迷濛濛,一隻小巧的烏篷船停靠在水湄,其上有兩隻水鳥安然地棲息著,其中一隻還把頭插進翅膀裡,彷彿睡得正香。這次考試的題目是“野渡無人舟自橫。”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韻味,似無還有之處其實正蘊含了絕版的風景。其實,不單單是國畫,唐詩宋詞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