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部隊在西岸激戰兩晝夜,雙方都有不少傷亡。
太平軍在蓑衣渡損失了幾千名精銳,屍體沿江漂下,直到湘潭和長沙,慘不忍睹。最令洪秀全痛心的是,三十歲的南王馮雲山中炮身亡。他是在戰場上死去的第一位太平軍王爺,號稱七千歲。楚軍已將太平軍的船隻焚燒殆盡。
江忠源急忙請清軍統領和春火速在湘江東岸連營,以防太平軍從東岸撤走。和春猶豫未決。
果然,太平軍奪船東渡,以重兵掩護老幼婦女登上東岸,輜重船隻一概拋棄。江忠源知道楚軍兵力單薄,十分疲累,不敢揮軍涉河追擊。和春的綠營兵遲滯未到,太平軍得以從東岸翻越山嶺,進入湖南,朝永州方向行進。
蓑衣渡一仗,是清廷與太平軍作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江忠源的名字因此傳遍大江南北。王輳г嗽凇斷婢�盡分行吹潰骸八蛞露梢徽劍��H��鮮墜Α!�
蓑衣渡戰役打亂了太平軍沿湘江北進攻取長沙的計劃。當時大雨連日,江水暴漲。如果沒有楚軍阻擊,太平軍若順流向北,三四天就可以到達長沙。楚軍在蓑衣渡的截擊,給省城的駐防清軍爭取了不少時間,長沙軍民得以築城防守。
但是,江忠源並沒有鬆一口氣。他知道,他必須立刻返回湖南,繼續和太平軍作戰。他告訴部屬:儘管他們已經到了家門口,但楚軍的任務遠未完成,他們還不能返回新寧。在這場戰爭結束前,楚軍任重而道遠。
12
中國人記述歷史有一個通病,就是在統計上流於模糊和粗略。這種記史的特點自有它的好處,為後人留下了考究的空間,使更多的人能夠撰文立論,勘校訂正,從而躋身於學者的行列。
江忠源策劃和指揮的蓑衣渡戰役所取得的戰果,在記載上有很大的出入。有人說,在此役中戰死的太平軍有數千人,有人則說是數以千計。還有人為南王馮雲山究竟是不是死於這次戰役而爭執不休。 txt小說上傳分享
1852年(咸豐二年)(4)
江忠源的楚軍,只有一千二百人,給太平軍造成的陣亡人數,不論是一千還是數千,都是一個奇蹟。蓑衣渡戰役的戰略意義,在於達到了江忠源期望的目標,使太平軍無法順流而下,在長沙守軍還沒有做好防禦準備時發起攻擊,一舉攻佔湖南的省城。
在湘軍的歷史上,蓑衣渡戰役的意義還遠遠不止這些。
在蓑衣渡戰役以前,江忠源率領的楚軍,總是跟隨清軍綠營作戰,聽任清軍將領差遣。蓑衣渡戰役則不然,是由江忠源一手策劃和指揮的。他要求和春的部隊配合,卻未能得到指望的支援,楚軍只能孤軍作戰,仍然取得了勝利。這個事實已經透露出一個資訊:清廷默許了一個漢人,率領一支由他自己組建的如死士般效忠於他的軍隊,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採取軍事行動,只要軍鋒是指向滿清的敵人。
在一場使清廷措手不及的戰亂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是各方面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打亂了原有的秩序和禁忌,江忠源的楚軍,非常自然地成為一支清廷預設的自由度很高的漢人民間武裝。楚軍此後到各處與太平軍作戰,或者取決於江忠源自己的判斷,或者受邀於某個清廷大員隨同征伐,或者應一方疆吏的請求前去增援,或者在清廷給了江忠源更大的職權時,跟隨江忠源奔赴任上。這支軍隊是名副其實的江家軍,清廷不僅容許它存在,容許它出省作戰,而且為此多次嘉賞和提拔它的首領。
這個資訊,對於那些懷才不遇的湖南書生,如曙光一般預示著希望,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它暗示著命運的轉機,創業的機遇,人生的價值,奮鬥的前景。在這個意義上,江忠源的主觀努力和客觀際遇,再次在他所屬的那一類人當中,成為一個成功的榜樣。他的事蹟,指明瞭大家可以效法的創業方式和門徑。
在一個各方利益劇烈衝突的社會里,一旦刀兵相見,戰火燃起,各個利益層面的人們,都會以比較明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甚至採取斷然的行動。農民要吃飯,要擁有自己的田地,要向貪官汙吏復仇,於是舉起造反的旗幟。清廷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於是傾盡全力去鎮壓。而那些滿腹經綸而又長期沒有機會一展所學的漢人,也在窒息的空間裡蠢蠢欲動,企圖從夾縫中伸出頭來,到混沌的亂世中開創一種局面,以利於自己大展鴻圖。
江忠源的作為和遭遇,給湖南計程車人帶來了振聾發聵的啟示和激勵:讀書人帶兵打仗,是在亂世中博取功名的不二法門。
因此,在湘軍的歷史上,江忠源的作用,無論如何也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