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維持戰爭需要,其石油需求量的缺口,卻達到每年一千萬噸以上。
德國向來把羅馬尼亞石油儲備列為其戰爭準備的重要一環,因為後者至少提供了德國石油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歷史上,英法對德國宣戰後,透過經濟手段,在羅馬尼亞高價搶石油,為避免羅馬尼亞倒向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宣佈在羅馬尼亞受到侵略時提供一切援助,並給予羅方500萬英鎊的貸款,用來購買英國軍備,而且還答應購買20萬噸小麥,作為讓羅方放棄與德國合作的報償。
由於羅馬尼亞嚴守中立,不願因此構釁於強國,因此只能對倫敦和柏林虛與委蛇,兩不得罪。英國轉而開始利用其經濟優勢,以經貿方式誘導羅方向己方靠攏。它聯合法國,準備向羅馬尼亞支付6000萬美元,條件是炸燬羅馬尼亞油田,但被羅方拒絕。英國轉而利用本國資本掌握羅馬尼亞大部分石油開採權的優勢,在“二戰”爆發初期大量進口羅方石油,並抬高價格,使其主要流向外匯相對充足的其他西方國家。羅馬尼亞所有的庫存石油都被英國搶購,英國還預訂了下半年供油合同以及合同期滿後的石油供應權,而且儘可能租用羅馬尼亞所有的駁船和火車車廂,以免被用來向德國運銷油料。
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的數量從1939年10月的7萬噸驟減至11月的6萬噸。1940年1月,輸入德國的原油僅為1萬噸,而出售給英、法兩國的則分別為25。5萬噸和10。6萬噸。英國首相張伯倫甚至在寫給妹妹的信裡驕傲地宣稱,“我預感戰爭到(1940年)春天就將結束了,……無須在戰場上打敗他們,只需讓德國人明白他們能不能取勝,繼續變得日益貧弱和窮困是不值得的。”
英國在石油供應領域的狙擊,使德軍參謀部制定作戰計劃時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