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梅長期在日本國內個大型造船廠船塢來回走動,藉助信仰之力加快戰艦的建造速度。山口多聞等人回國在東京開會時,李華梅藉口大和戰列艦的艦身的幾個要害部位正處於建造的關鍵時候,並未參加那個決定日本未來戰略方向會議。
李華梅不是不能參加,而是故意地避開。
神明,是因為遠離凡人而顯得神秘,又因為神秘而讓凡人敬畏。
那個會議,集中了太多的日本國內的箐華人物。和他們牽扯太多,反而容易暴露出自己缺點,這是林漢這個神棍裝神弄鬼多年後的心得體會,受其影響,李華梅在日本玩“跳大神”的遊戲時,也是儘可能地減少和日本國內高官過多的接觸——當然,年青氣盛卻又稚嫩無比的崇仁天皇是個例外。
今天的吳海造船廠,船廠內的全體工人,現在全成了李華梅的信徒。為了加快大和號下水的速度,這一年來船廠的工人是三班倒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連續工作,甚至連節假日都不休息。這樣的情況已持續了整整一年有餘,卻沒有一個工人發出怨言。
因為工廠作的關係,這些日本工人早就在建造過程中意識到自己建造的是一艘神聖之艦,加上有心人有意地引導,他們很快就成了對李華梅最衷心不二的狂信徒。在這些日本人的心中,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在為“神明”服務,是無比神聖的事業。一年多連續工作不得休息,竟也無人發出過怨言。倒是李華梅擔心這些工人長時間連續工作狀態下降影響工程質量,反而是強制要求他們每月休息兩天。結果這些“被逼”休息的工人,許多人經常在休息日還偷偷地返回廠自願加班工作。這一年多來,甚至有兩名船廠工人因為過勞而猝死。
這艘即將下水的大和號戰列艦,和原歷史位面的大和號相比,效能已有了天差地別的不同。
艦身主體裝甲的防護,使用了林漢和漢娜從後世帶來的適合二戰技術水平的設計理念:主體裝甲帶使用的是三明治結構,外層裝甲厚度為85毫米,而後是一層的250毫米發泡水泥層,這兩道防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剝去來襲炮彈的被帽;在其後方則是300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裝甲,用於抵擋已經喪失了被帽的穿甲彈。
相比於傳統的單層主裝甲,這種雙層結合的方式無疑對炮彈的防禦力有了質的提升:因為炮彈的穿甲能力全靠頂部那塊磕碎硬化層、同時扶正彈體的被帽來保證,而沒了被帽的炮彈在表面硬化裝甲面前就像是被磨平了爪牙的老虎,可以被後者輕易擋住。
這種類似複合裝甲的防護理念,歷史上是由義大利設計師提出,並在維內託級戰列艦上所使用。在後世軍迷的討論中,是公認的最適合戰列艦裝甲防護設計中最合理先進的。
而為了抵禦水平落下的炮彈和航空炸彈,該艦的主水平裝甲厚達220毫米,而某些要害部位甚至高達300毫米。龍骨一體化的逆天魔改能力加入船隻建造後,讓大和號戰列艦在防彈、防雷擊、防空襲方面擁有了更多的空餘噸位加厚裝甲。戰列艦的設計師們不必再苦惱地為了節省噸位而絞盡腦汁。
第289章完美的大和號
魔改後的大和號戰列艦,在李華梅的建議下,吸收了不少德國戰列艦的設計思路和創意,尤其是兩艘沙恩級戰列艦的設計創意。
沙恩級戰列艦最超時代的設計創意,就是構成其艦體支架的龍骨比尋常艦隻要細許多。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為其艦身的防護裝甲板配合“艦身一體化”技術,也大量參予分擔了戰列艦整體的承重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兩艘沙恩級戰列艦,在不增加額外重量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大量的空餘重量加強戰艦的TDS防護設計。
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在奧斯陸遭受英軍劍魚攻擊機夜襲時,中了兩條魚雷,那兩條魚雷的命中部位還十分地接近,遭受如此嚴重的打擊,也僅僅只是進水三千噸而已。事後在船廠裡前後只用了二十餘天就修復完畢,優秀的TDS防雷擊設計功不可沒。
這還是德國人太久沒有設計大型戰艦,在削減龍骨的重量時不敢放得太開的緣故。在沙恩霍斯特號上積累了設計、建造和使用後的經驗後,新設計正在建造中的卑斯麥級戰列艦,在這方面就極大地放開了手腳。
德國人的經驗,在李華梅的“幫助”下,也很快傳授給了日本設計師。即將完工的大和號戰列艦,原本是承重結構重點的龍骨同樣“細”得嚇人,節省下來的重量大量地挪用給了艦身的TDS防雷結構以增強防力。而艦身一體化大量省下的鉚接部位的重量,則全部被用於加強防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