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來經常看到很多大學(包括國內公認的牛X大學)的教授們,一個個30出頭,在外面接專案幹,滿口的理論讓人無法反駁,可事實卻經常在打他們的臉。我常想,如果我是教育部長,就下令,沒有在工廠幹滿10年的,不能出任大學教授,沒有幹到相當於總工的,不能出任系主任。此處強烈歡迎打臉。
六、偉大的工業化大生產(標準化、自動化及流水線,爆武器海的必備)
本章原是準備在“牛B的數控時代”這一章節中寫的,後來發現還是的專門寫一章才行。謹此向讀者們道歉。
人類進入偉大的工業時代,一夜之間,物質財富急劇增長,各種產品向cháo水一樣湧出,讓人目瞪口呆。反應在軍事上,偉大的單炮塔皇冠----T34海就是工業化生產頂峰的一個代表傑作。什麼?你說米格21海和f16海,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是無比宏大的機械化時代的一戰和二戰,如果是穿越到電子時代的,請看下一章。
很多小白一穿越,就大喊特喊標準化,以為標準化就可以極大提高產品生產率。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的很多宣傳上宣傳標準化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孰不知這背後的深刻含義,簡單的將標準化理解為工業化大生產的唯一條件。
標準化,其本身的目標是:
1、裝配變簡單,降低了對熟練工人的要求,從而提高了裝配這個環節的生產效率。
2、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產品的維護變簡單,得到使用者的歡迎。
3、隨著生產的社會分工,標準化對此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機床供應商和工藝人員來說,只需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製造更好的裝置和加工工藝,從而提高裝置的xìng能以及加工能力。
標準化的實現,必須要隨著加工裝置的jīng度提高,測量裝置具有快速測量能力等條件才可以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發揮優勢,否則的話,代價太大,得不償失。關於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決定xìng的因素是機床的xìng能,比如,一個工廠理論上最大的生產能力由加工裝置來決定,和是否標準化無關。現代的各種加工過程的最佳化生產方式,如很多人嗨的不得了的流水線方式,只是充分利用加工裝置,減少其它的人為影響生產效率的因素而已。
在這裡,加工裝置主要是各種專業機床和後來的各種自動化機床及流水線,具體原因在下面說。
測量裝置主要是量規。因為用通用量具,測量對工人要求高,花的時間多,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而量規的種類是很多的,往往還要定做,不是買幾個就行的。如果這兩方面都保證不了,那就降低標準化的要求吧,採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也是歷史上長期採用的方法。如步槍直到大米的M16出現後,才真正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
還有,要實現標準化,必須作大量的實驗,從而編制出合理的公差表,否則就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困擾。舉個列子,槍械的加工中長期使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但到底什麼樣的公差分組才能將槍匹配的好呢?如果公差分組不當,裝配出來的槍自然有的好有的差,無法實現公差分組的目標,反而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麻煩。
所以說,標準化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有相關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則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因此,直到一戰前,標準化才開始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機床的一條明確發展路線是: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以車床為代表的通用機床,在很長時間中加工效率增長是很低的,除非無限增加工人和裝置,產量是上不去的。那麼,人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一點,如果有人去過工廠,就明白了,大批次生產的工廠所用大部分機床是專用機床,不是我們常說的通用機床(這裡說的專用機床是相對概念,並不是說它只能加工某樣不能做任何改變的東西)。比如,螺栓等標準件,歷史上一開始是用普通車床加工出來,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細對刀)、成本高(將一根圓棒夾在上面,最後切削出一個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費極大,而且加工中對工人要求也高),於是米國人就研製出了專用的機床和工藝,雖然要多個機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對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業化大生產這樣開始初步顯現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靠人數去完成大規模生產。在南北戰爭中,大米靠此初步具備了爆後膛連珠槍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員和國家的負擔比這在以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