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遠古時期中國人曾經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來回穿梭,那麼中東內部的交流也應當不存在問題。既然在如此大的區域內交流不存在問題,那麼中國這個板塊與中東板塊之間的交流也不應該存在問題。這個比喻更形象一些。

今天的“阿拉伯地區”涉及到亞非歐三大洲,儘管狹義上的阿拉伯人只指那些操阿拉伯語的人群以及主要集中在阿拉伯半島地區的人們,但廣義上的阿拉伯世界卻要廣大得多。有22個國家明確屬於“阿拉伯世界”,包括: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特爾、巴林、科威特,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埃及、蘇丹、索馬利亞、吉布提、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位於莫三比克海峽的葛摩群島。①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阿拉伯世界與中國(2)

“阿拉伯世界”與中國文明起源究竟有無聯絡?有,並且關係很大。不過我得補充一句,由於我的研究中國人與猶太人有關已經深入人心,這個補充是必要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只是文化上存在區別,人種差別並不太大。在###教興起的公元7世紀之前,信仰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真的並沒有今天這樣大的分別,他們甚至穿同樣的衣服,說同樣的語言,有一個(大多數人認同的)共同祖先:亞伯拉罕。但在今天,他們勢同水火。假如亞伯拉罕在天有靈看到今天的一切,他肯定認為還不如當初真把兒子獻祭給上帝呢!他的後代在他的家園故土上你死我活爭戰不休,親者痛仇者快。

上面的議論並非大話,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很可能在古代中國的土地上共同對付了一些敵人才建立了夏、商、周。在“三代”之前中國地區是有許多土著的,我認為紅海附近主要以閃族為代表的人們來到中國建立了夏、商、周政權。當然,夏、商、周本身的更替或許就是他們曾經的矛盾與鬥爭的一種體現。

本書討論的基礎建立在這樣的推論之上:夏朝由夏甲後代建立;“商朝”與今天紅海附近的葉門、沙特地區有很大的聯絡(不排除與地中海東岸也有聯絡);周朝由亞伯拉罕的一支後人建立,他們有明顯的猶太痕跡。

夏甲被公認為阿拉伯人的祖先,這個女人有著耀眼而神秘的背景。她是“三代”的開始。

儘管中國人常常拿“5000年文明”來表達歷史的悠久,但這只是個沒人當真的文學概念,中國人自己比較認同的歷史是從4000年前的夏朝開始的,世界上比較認同中國的歷史從3600年前的商朝開始算起。並且中華文明的基礎是由“夏商周”三代奠定的。假如我們認定中華文明確實與夏甲和紅海文明有著廣泛深入的聯絡,那我不得不說,中華文明實際上可能更多曾經屬於阿拉伯文明。當然,是屬於###前文明。

我一直相信在中國與阿拉伯海之間存在著聯絡,也就是說,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包括西南部)與中東之間一直存在著密切的海上聯絡。

在無動力時代到底人們是否可以做到這一點?中國明代的鄭和做到了這一點。他依靠的只是風力和人力,僅用大約2~3年他就從東非回到了中國。這正巧合了我曾經推測過的史前時期中東到中國一趟的時間:3年。這段海路不僅鄭和實踐了,1980年一位愛爾蘭航海探險家也親自駕駛了一艘原始無動力帆船沿這條海路借季風航行過。從南部阿拉伯半島的阿曼起程,經阿拉伯海、印度、斯里蘭卡、印度洋、蘇門答臘、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到中國的廣州,共6000海里,行程220天,“這次了不起的航行再次證明了中國阿曼的古代海上貿易絕非‘天方夜譚’”①。

是否還有其他證據間接證明古代人遠航的能力呢?張光直先生在《古代中國考古學》一書中(440頁)說:“實際上,從東北到華北的交通,可能更多地透過海岸的路線;在龍山文化時期,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在文化上有著明顯的相似性,其相互間的聯絡,只能透過航海船隻來進行。”

。 想看書來

特殊的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與其他地方相比有其特殊之處。它地處古代世界兩大文明之間,北部是“兩河流域”,南方與古埃及相連,所以阿拉伯地區在上古深受南北兩大文明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阿拉伯半島串起了兩大文明,承擔起了兩大文明的融合與傳播的重任,這一傳播通道不僅包括北方的西奈半島,也包括了紅海南端狹窄的曼德海峽。西奈半島與曼德海峽由於承擔重要的交流中樞功能,所以這兩個地區在古埃及與兩河文明輝煌時期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