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部分

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而且很瞭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

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週,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

原來,許多世紀以前,德國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名聞歐洲。1815年,各封建國家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它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國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

但是,各小國互相主動聯合,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志小國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

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統一?這個問題顯然非常難辦。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小國的議事日程。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

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