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

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熱心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採訪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嚮導,爬山涉水,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白天收集穀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在大西洋中維德角群島的聖地亞哥島。水兵們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揹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標本。

一路上,達爾文把各式各樣的石頭敲下來放進揹包,有黑色的、白色的,還有夾著一束花紋的。一會兒,揹包便放滿各種各樣的石頭,揹包帶深深地勒進達爾文的肉裡,渾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

“達爾文先生,這些亂七八糟的石頭,到底有什麼用?”看著吃力向前爬行的達爾文,助手不解地問。

“你看,石頭是有層次的,每層石頭裡有著不同的貝殼和海生動物的遺骨,它能告訴我們不同年代的生物!”達爾文喘著粗氣說道。

助手總算明白了一些,趕忙從達爾文身上接過揹包,背在自己的肩上。

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意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絡?這些問題在腦海裡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艦長吃了一驚,急忙說道:“這山又高又長,您怎麼走得過去?”“我就是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達爾文堅定地說道。艦長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為了安全起見,又派了嚮導和騾馬一同前往。

當他們撲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覆思索,他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心中異常激動地說道:“看來,這條高大的山脈地帶,在億萬年前,原來是一片大海洋啊!”

達爾文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帶領大家一直往上爬去。到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達爾文忽覺心胸開朗了許多。他俯瞰山下,突然發現山脈的兩邊,植物的種類並不相同。再仔細一看,即使同一種類,樣子也相差很遠。它們為什麼會有明顯的差別呢?

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月回到英國。

在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鉅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裡,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

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誌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

《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