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侮辱剎帝利,只罰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罰款25帕那;侮辱首陀羅罰款12帕那。高階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或者簡單地淨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還對各個種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煩瑣的規定。比如規定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個房間裡,不能同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口井裡的水。不同種姓的人嚴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內部的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

被開除出種姓的人也成為賤民。賤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與婆羅門接觸,只能從事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職業,如抬死屍,清除糞便等。走在路上,賤民要佩帶特殊的標記,口中要不斷髮出特殊的聲音,或敲擊某種器物,以提示高階種姓的人及時躲避。婆羅門如果接觸了賤民,則認為是一件倒黴的事,回去之後要舉行淨身儀式。

總的說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質上是一種階級制度。但是,由於鮮明的階級關係被掩蓋在等級的劃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階級界限,在勞動人民之間製造隔閡和對立,不利於他們團結對敵。此外,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從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種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會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但是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下來,成為歷代剝削階級的統治工具。種姓制度經過長期演變,越來越複雜,在四個種姓之外,又出現了數以千計的亞種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受壓迫受剝削最深的賤民達幾千萬人。

(本章結束)…恆言電子書

佛祖和佛教

在公元前6世紀,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之間有一個小國,國王叫做淨飯王。有一天,正在宮中的淨飯王接到皇后家中送來的喜報,皇后為他生了一個王子。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母親在生他之後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撫養長大的。從小釋迦牟尼就特別的聰明,無論什麼事情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願意問一個為什麼,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淨飯王非常喜歡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國王總為這個小王子擔心,因為他總願意思考一些在老國王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問,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麼?老國王回答不出來,只好說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達多說,他不相信,又說他要找到一個讓人人平等的辦法。

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結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木棍,艱難地移動著腳步,走出不遠又看見一個病人倒臥在汙泥中,正遇著一群鳥啄食一具屍體。他問一個過路人,這是怎麼回事,過路人說:“真是少見多怪,這種事經常發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宮後,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十分的煩悶和苦惱。他在想: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又有一天,悉達多看見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捧著一個瓦缽,現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樂的樣子。王子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說:“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達多趕忙向修道者行禮,並問他為什麼會這樣的快樂。修道者對他說:“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脫。”

回宮後,王子又在想那個修道者的話,很激動,併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訊息傳出後,全城都在慶祝淨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但悉達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後,決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過妻子的房間,看見她懷抱著兒子,想走進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終於停住了腳步,嘆息說:“要修道是多難啊!”終於,他下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

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剃掉自己的頭髮,做了一個修道者。

老國王不見了兒子,急得要命,派了幾個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裡找到了悉達多,但他堅決不肯回家。此後,悉達多四處周遊尋訪有名的學者學習哲學,又跟隨苦行僧學道。當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要用各種自找苦吃的辦法來求道,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