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東
第一次聽吳曉東先生講課是大一上學期期末的時候。當時中文系開設了一門“現當代文學名篇賞析”的課程,由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的諸位先生們輪流出來講。好像是倒數第二次課輪到吳曉東先生,講的是中國30年代的現代派詩歌。記得那天他很早就坐在教室裡,安詳地翻閱著自己的講稿,一派儒雅的風度。他在這次課上分析了現代派詩歌的幾個要素,頭一個就是“分行”。舉了一個例子,說一張便條,連著寫下去就是便條,分了行就變成詩了。這個提法在當時看來很有趣也很新鮮,尤其是對於我這種根本不懂新詩的人來說——雖然我現在仍然根本不懂新詩。他說唸詩也是一門學問,有人能把壞詩念好,也有人能把好詩念壞,並很謙虛地說自己是那種“把好詩念壞的人”,但我到現在還覺得他朗誦的功夫是一流的,儘管略帶一點東北口音,然而他在現代文學史的課堂上揹著手踱著步在教室裡朗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時候,我竟在前排哭得稀里嘩啦的。
大一下學期的現代文學史是我們這一級的本科生接觸的第一門正式的文學方面的必修課。吳先生課堂上妙趣橫生的講解我現在都不大記得了——或許回頭翻翻當時的筆記會想起一些。但是這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課堂的氣氛。中文系的絕大多數課程,都是老師從頭講到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