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而歐洲人中德國人算得上是“上等之上等者”,他們非常在乎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挑剔”也成為德國人的一種“代號”。
上世紀末的某月,克羅斯特來到中國。他像其他德國人一樣開始注意到東方大國的崛起,相對於停滯不前的德國與歐洲,克羅斯特覺得應該把投資轉移到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地方。然而在多數德國人和歐洲人的意識裡,中國仍然缺少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在他們看來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是“亂糟糟”的不堪立足之地。但因為巨大的生意誘惑,他們不得不“捂著鼻子”來到中國——克羅斯特就是其中之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22章金太倉之光(7)
他先來到深圳,又到了上海。用克羅斯特的話說,他被深圳和上海的大發展所陶醉,但並沒有在陶醉中想掏腰包在這些地方投資。原因可能只有一個:中國的許多發展非常快的地方對於歐洲人來說並不具備真正的誘惑力。克羅斯特有一天聽人說“上海郊區”的太倉不錯,可以去看一看。於是克羅斯特出了繁榮而又喧鬧的上海……
“請先生下車吧!”才幾十分鐘的路程,克羅斯特被邀下車。
“這個地方很像我的家鄉呀!”克羅斯特望著眼前被綠蔭簇擁的小鎮和一條條幹淨整潔的公路及恬淡寧靜、青白相嵌的居民房舍,還有街頭巷尾悠閒自得、臉上總掛著謙和微笑的行人,不由驚異萬分地感嘆道。
參觀過小鎮和村莊,遊過廟宇與長江港口,還津津有味地吃過地道的太倉本地菜餚及馳名中外的瀏河口鮮河豚後的克羅斯特,突然對主人說:“我要找的新家園就是這裡!”於是克羅斯特留在了太倉,連同他的資金。
“我太喜歡太倉這個地方了!人比較少,主要很衛生,基礎設施好,道路寬敞,距上海、蘇州又近。這裡的城鎮與我德國的家鄉一樣,不大,但什麼現代化設施都不缺。更主要的是太倉人不躁、平和、善良、熱情。我喜歡游泳和打網球,也喜歡古典音樂,對中國功夫也感興趣,這些太倉都有,而且還有長江,還有清新的空氣與常青常豔的花木,所以我特別喜歡這裡……”克羅斯特說起太倉就像話說自己的家鄉德國。
太倉之美、之舒適使克羅斯特在太倉一呆就是8年。2004年,他到了65歲的退休年齡。德國是個講究福利的國度,一般到了退休年齡的人都會選擇自由自在、安度晚年的生活方式。可克羅斯特例外,他對太倉的感情使他改變了德國人特有的性格,他繼續留在了太倉,並且做了一件讓太倉人和德國人都十分感激他的事——克羅斯特在太倉工商部門登記註冊了一家諮詢公司,這公司的全部營業範圍是幫助德國企業來太倉投資服務。從此以後,這位白髮蒼蒼、身板硬朗的德國老人不時地穿梭在中國太倉和德國之間,成了太倉的“招商大使”。幾年來,經克羅斯特先生引薦介紹,有近20家德資企業在太倉投資落戶。其中有一些是全球著名的跨國公司,比如像耐克公司等。順便說一句:耐克公司最初的投資是3000萬美金,後來不斷擴大,最後甚至把全球的銷售總部都搬到了太倉;現在已經是全蘇州外資企業交稅的第二名。
克羅斯特為太倉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他把太倉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太倉人民感謝這位誠實和勤奮的德國老人,並且始終把他當做太倉“自家人”,蘇州和太倉授予克羅斯特先生“榮譽市民”和“五一勞動獎章”。
這一份榮譽是克羅斯特理應得到的,然而也是太倉人自己給自己頒發的最高榮譽——因為他們依靠科學發展的理念,實現了一個讓世界上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那些企業家愛上這塊土地的可能,並且令現代化的太倉更加金光閃閃……
蘇州官員告訴我一件有趣的事:在新加坡,新加坡人都知道中國有個蘇州;在臺灣,臺灣人都知道崑山,甚至把崑山比作臺灣人的第二個故鄉;在德國,許多德國人不知道蘇州,但卻知道中國的太倉——“上海邊的美麗城市太倉”。
這是因為今天的太倉是中國德資企業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所以太倉在德國的聲譽非常高,甚至超過了北京和上海。太倉人對此很得意。其實我知道太倉人的得意之處是因為德資企業一般都是些附加值特別高的現代化國際企業,佔地少、產出高、效益好,故而使太倉獲益多多。比如,德資企業講究人才培養,對企業的技工素質要求很高:進廠的工人都得經過培訓,甚至有的是必須經過幾年的培訓之後才能進廠。這讓太倉本地青年因能被招進德資企業而獲得雙向好處——既有了掙錢不少的工作,又有了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