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換你的五萬畝鹽鹼地,就算是拿十畝良田換你的五萬畝鹽鹼地,都會被罵成大傻子的。
道理簡單啊,單純看土地面積不看價值的話,那一個西比利亞都沒人要,你去佔領好了,何必等到近代和老毛子爭呢?這東西,說來說去還是一個時代背景的限制在,其實表面上看陳世青虧了,實際上,人們都認為是喬啟旺腦殘了,才做出這樣敗家吃虧的決定。
喬啟旺的到來有決定性的意義,新城區就怕沒人氣,他來了,帶來了幾萬人口,帶來了大量的財產,他賣掉了自己在老城區幾乎全部的工坊和產業,房屋,這就等於是直接把半個城市給拉到了新城區來。
那麼如果再加上了港區和其他不屬於喬啟旺的土地的話,這整個城市的規劃用地就多達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可別小看了這面積,這放到新中國都是一個大型地級市的城市面積了,不是小數字,容納城市人口更是在這個時代有統治性的地位。
老白京城在清朝也不過是一百平方公里這樣,加上城牆外的城區性質存在但是沒有城牆庇護的區域,包括軍營,也才不到兩百平方公里的樣子而已啊。那老白京城在乾隆年間也不過是一百多萬的人口的規模,還是包含了大量的八旗子弟,軍隊,官員,事業單位性質的人員的情況下,這些人都不可能出現在第二個城市,省城也沒有這麼多的公務員家庭,就別提一個區區的海州府了。
不過北京城的常駐人口很多,很多生意人和進京的家屬都在北京城內,實際上北京城的人口,在清朝末年的話,兩三百萬人還是有的。比如通州,雖然不是主城區,在當時那個年代徹底的是兩個城市了,但是他的人員是為了北京城的漕運物流服務的,他們的家屬都在城市內居住,他們也經常要到北京城內居住和消費。
這通州的負責物流工作的民夫,軍隊,官員,二十萬人左右,也都算是北京城的人口,他們隔三差五就會去北京,貨物裝卸完畢之後,繼續在城市內居住一段時間,才會在休假結束後,回到通州換班工作。這工作嘛,既然是駐外性質的,當然是要輪班幹,這沒有辦法,你不能讓人家一家人不能團聚呀。
陳世青要想建設出一個北京城,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那必然是在南國的首府,經濟第一的蘇州,或者政治地位第一的南京,這個城市無論如何不可能出現在蘇北的海州府。就算是漕運總督府所在地淮安,都比海州府有太多的優勢,之前海州作為直隸州的時候還不是人家淮安府管轄的一個小城市嗎,歷史上一直到近代才翻身,是陳世青硬搞出來的一個府城而已,實際上他的基礎很差,光有一個府的稱號沒有用,你還要有實在的東西。
華西村是一個村,但是人家幾十萬人口,無窮的財富,那就是有底氣,叫村叫縣都一樣,反正強大的多,你又能有什麼不服氣的?
不過陳世青還是抓住了兩大利器,第一是大航海時代,這沿海城市有著無限的可能,並且由於海州府是靠近日韓最便捷的大陸沿海城市,這也是一種天然優勢。憑藉發達的物流體系,完全可以把海州府建設成為對接日韓的大陸一個重要的明星沿海城市,而作為沿海城市,他還可以以內地和日韓同時為腹地,做一個高度繁榮的中轉站,樞紐型城市。
第二是工業時代的來臨,工業化的話,得益於物流行業,城市可以脫離農業,不需要田間作業了,那也就自然可以把人口從分散走向了聚集。一千個人種田的話,需要幾萬畝的土地才夠他們種的,但是如果來幹活的話,在一個大車間裡就可以容納下一千人了,一個碼頭的船廠就夠幾千人了,一個碼頭搬運工就需要幾千人了,一個船隊的員工,就需要幾千人上萬人了,人口很容易解決工作問題。
有了這兩點,贏得了未來,就是建設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市區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地方呢?陳世青現在還真是和自己飆上了,你喬啟旺不是有本事要我這麼多的土地嗎,我就讓你看看我能不能把這塊土地建設起來。
“這城牆得花多少錢啊,真浪費,還不如多修建點碉樓算了。”趙炳德看著這龐大的土地面積,不由得開始習慣性的算賬了。
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病,反正以前就是管賬的,而不管幹公司還是幹官府的工作,關鍵的業務也就一個,管好帳,做好經濟財政管轄,則全部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如果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的話,則任何問題都會接踵而來,其實面對這樣的問題,有自然的反應很正常,和陳世青一樣沒有反應,才說明了他做文官的時間還不夠長,沒有形成一些工作特性。
工作特性這個東西很奇怪,你說他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