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消愁。忽聽到嶺南馳到驛使,還以為是齎送梅花給她,芳心竊喜,經詢問宮人,才知是進鮮荔枝與楊妃,越發唏噓難過。默思宮中侍監,只有高力士權勢最大,很得玄宗親信,若欲再邀主寵,除非此人出力不可。梅妃思來想去,便命宮人請來了高力士,梅妃問道:“將軍曾侍奉皇上,可知皇上還記得有江采蘋麼?”高力士道:“皇上自然是惦念南宮,只因礙著貴妃,不便宣召。”梅妃道:“我記得漢武帝時,陳皇后被廢,曾出千金賂司馬相如,做《長門賦》上獻,今日豈無才人?還乞將軍代為囑託,替我擬《長門賦》一篇,以求聖上能再重顧於我。”高力士恐怕得罪楊妃,不敢應承,只推說無人解賦。又說娘娘善詩賦,何不自撰。梅妃長嘆數聲,援筆蘸墨,立寫數行,折起來,並從篋中湊集千金,贈與高力士,託他進呈。力士不便推卻,只好持去,待楊妃不在時悄悄地呈與玄宗。玄宗展開一看,題目是《樓東賦》。賦寫得悽婉無比,令人讀之黯然。    
梅妃被楊貴妃逼入冷宮之謎(2)
玄宗反覆看過,想起梅妃的種種好處,心裡很是悵然,但又不敢去見梅妃,便令力士密賜梅妃珍珠一斛。梅妃拒絕了珍珠,並又寫了七絕一首《謝一斛珠》,託力士帶回,再呈玄宗。玄宗又復展覽,但見上面寫著: 柳葉雙眉久不描, 殘妝和淚汙紅綃。 長門盡日無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唐玄宗讀後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這首詩曾由歌德從英譯本譯為德文、發表在《藝術與古代》雜誌上,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玄宗正在吟玩,忽然楊妃進來將詩句從玄宗手中奪去,楊妃看完擲還玄宗,又見案上有一薛濤箋,箋上寫著《樓東賦》一篇,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不禁大憤道:“梅精庸賤,竟敢做此怨詞,毀妾倒情有可原,謗訕聖上,該當何罪?應即賜死!”玄宗默然不答。楊妃再三要求賜死梅妃,玄宗道:“她無聊做賦,情跡可原,卿不必與她計較。”楊妃卻纏著玄宗賜死梅妃,還算玄宗有良心,念及舊情,沒有照做。 安史之亂後,楊玉環自縊馬嵬陂,梅妃訊息全無。叛亂平定,玄宗回到長安,憶及梅妃江采蘋,有人傳說:“賊人曾於宮中獲一女屍,疑是梅妃之屍。”玄宗聽到此信,只道梅妃已死,十分傷感。高力士見皇上悲思甚切,乃求得梅妃畫像一幅進呈御覽。玄宗展看再三,題詩像上:“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題畢,把她的模樣刻在石頭上,留作紀念。又有人說梅妃並不曾死。玄宗疑其散失民間,乃下詔軍民士庶,如覓得梅妃,授官三秩,賜錢百萬,不意亦竟久無下落。一天玄宗夢見梅妃到來,含淚道:“昔陛下蒙塵,妾死亂軍中,有人哀妾慘死,埋骨池東梅株旁。”醒來後玄宗便起床往太液池邊,令高力士等撿尋屍骨,終無所得。又想到梅亭外面,曾有溫泉,就過去找尋,梅亭邊尚存梅花十餘株,挖開土果然得到梅妃屍,身裹錦,屍骨的脅下,刀痕尚在。美人已渺,惟有梅花依舊一年一度地鮮豔。 據說梅妃在安祿山殺入長安後,死於亂刀之下;又有一說是她逃出宮中隱僻他鄉度過了後半生。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寫梅妃避跡庵觀,後復入宮,與此傳結尾又迥不相同。不過又有人認為歷史上並無梅妃其人,魯迅認為“蓋見當時圖畫有把梅美人號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時人”。推斷作者因造此傳。梅妃事蹟,《舊唐書》、《新唐書》均不載,只見於《開元天寶遺事》、宋莆田人李俊甫《莆陽此事》,宋代詩人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明代烏程人吳世美根據《梅妃傳》創作有《驚鴻記》傳奇,因劇中寫梅妃做《驚鴻舞》,故名《驚鴻記》,明清兩代關於隋唐的一些歷史小說如《隋唐演義》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戲曲家洪昇《長生殿》也寫到梅妃,蔡東藩《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時依據曹鄴的《梅妃傳》。 如今的梅妃故里在莆田黃石鎮東南一公里的江東村。今村裡猶有江姓的村民。其地臨壺山依蘭水,北踞“寧海初日”,南佔“谷城梅雪”,西接“南塘秋月”,東憑興化海灣,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之稱。    
唐肅宗與寵妃襄國事之謎(1)
唐肅宗(711~762年),即李亨。唐代皇帝。玄宗之子。公元756~762年在位。天寶十四載(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蜀中,他即位於靈武。在位期間,急於收復長安、洛陽不惜借回紇兵。宦官李輔國驕橫專恣,寶應元年(762年),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