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厥論》說:“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漢代張仲景繼承了《內經》中手足逆冷為厥的論點,在《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指出:“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元·張子和《儒門事親》對厥證立專篇論述,不僅記載了手足逆冷之厥,而且還論證了昏不知人之厥,並將昏厥分為屍厥、痰厥、酒厥、氣厥、風厥等,如《儒門事親·指風痺痿厥近世差玄說》指出:“厥之為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猝然悶亂無覺知者……有涎如拽鋸,聲在咽喉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此後醫家對厥證的理論不斷充實和系統化,提出了氣、血、痰、食、暑、屍、酒、蛔等厥,並以此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指導臨床治療。
鑑於厥的含義較多,本節厥證所討論的範圍是以內傷雜病中具有突然發生的一時性昏倒不知人事為主症,伴有四肢逆冷的病證。西醫學中多種原因所致之暈厥,如癔症、高血壓腦病、腦血管痙攣、低血糖、休克等,均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引起厥證的病因較多,常在素體虧虛或素體氣盛有餘的基礎上,因情志內傷、久病體虛、亡血失津、飲食不節等因素誘發。主要病機為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陰陽不相順接。
一、病因
1。情志內傷
七情刺激,氣逆為病,以惱怒致厥者為多。若所願不遂,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火上炎,或因大怒而氣血並走於上等,以致陰陽不相順接而發為厥證。此外,其人若平素神氣衰弱,加上突如其來的外界影響,如見死屍,或見鮮血噴湧,或聞巨響等,亦可使氣血逆亂而發為昏厥。
2。久病體虛
體質虛弱或多種慢性病日久,陰陽氣血暗耗,元氣虧虛,腦海失養,猝遇過度勞累或情志刺激,致清陽不升或氣逆於上,發為厥證。
3。亡血失津
如因大汗吐下,氣隨液耗,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