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焉。
校勘記
三一0一頁六行蔡邕依以為志按:汲本、殿本“依”作“因”。
三一0一頁八行用救日*(日)*變據盧文弨髃書拾補下簡稱“盧校”刪。按:晉志不重“日”字。
三一0一頁九行絳領袖*(綠)**'緣'*中衣據盧校改。
三一0一頁一0行或曰為闇按:“闇”原鬥“閭”,徑改正。
三一0一頁一一行脅之與責求同義按:“責”原鬥“賣”,徑改正。
三一0一頁一一行上繫於天而犯日按:“而”原鬥“陌”,徑改正。
三一0二頁二行日食必救之陰侵陽也按:盧雲此下本書雲“鼓,用牲於社。社者觽陰之主,以朱絲縈之,鳴鼓攻之,以陽責陰也”。今刪去十七字,欠分析。
三一0二頁三行*(土)**'社'*地別神也據盧校改。按:今白虎通作“社”。
三一0二頁五行三臺令史已*(下)**'上'*據盧校改。按:晉志引決疑作“上”。
三一0二頁六行日復常乃皆罷*(之)*據盧校刪。按:晉志引決疑無“之”字。
三一0三頁五行太常匯出西向拜*(止)**'折'*旋升阼階據盧校改。按:通典“止”作“折”,無“阼”字。
三一0三頁六行*'舞'*文始五行之舞據盧校補。按:通典有“舞”字。
三一0三頁七行*(禮)*樂闋*(君)**'髃'*臣受賜食畢據盧校改,與通典合。
三一0三頁七行當神軒佔其郡*'國'*谷價據盧校補。按:通典有“國”字,“佔”作“告”。
三一0三頁一五行始*(為)**'謂'*可損據盧校改。按:通典亦作“為”,謂為古通。
三一0三頁一五行今見*(威)**'其'*儀據盧校改。按:通典作“其”。
三一0三頁一五行或曰本意云何盧雲此下應有一“曰”字,古或可省。今按:
袁紀有“曰”字。
三一0四頁二行就園陵而創焉集解引惠棟說,謂“創”宋本作“朝”。今按:袁紀作“朝”。
三一0四頁二行尚書*(陛)**'階'*西*(陛為)**'祭設'*神坐據盧校改。按:盧以通典校,通志無“祭”字。
三一0四頁四行久在園陵集解引惠棟說,謂“久”宋本作“又”。今按:通典作“久”。
三一0四頁八行因*(合)**'令'*諸侯助祭貢金據盧校改。按:通典作“令”。
三一0四頁一一行牛以絳衣之按:御覽二十五引“絳”作“繡”。
三一0四頁一一行以鑑燧取水於月以火燧取火於日按:御覽引“鑑燧”作“陰燧”,“火燧”作“陽燧”。
三一0四頁一二行以切牛毛薦之按:“以切牛毛”殿本作“以切牛尾”,通志同。
御覽引及孫輯漢舊儀並作“以切牛毛血”,通典引作“以切牛尾之毛”。
三一0四頁一二行而即更衣*(巾)*侍*'中'*上熟乃祀*(之)*據盧校補刪。按:
盧雲從通典、通志。
三一0四頁一六行漢氏不拜日於東郊按:汲本“氏”作“時”。
三一0五頁一行乘輿初*'加'*緇布進賢據盧校補。按:通典、通志並有“加”字。
三一0五頁二行次通天*(以據)**'冠訖'*據盧校改。按:通典、通志並作“冠訖”,惠棟亦謂當從五禮新儀作“冠訖”。
三一0五頁三行周公使祝雍*'祝王'*據盧校補。按:盧以大戴禮、家語校。
三一0五頁三行*'使王'*近於民遠於年據盧校補。按:盧以大戴禮、家語校。
三一0五頁三行遠於佞近於義按:盧雲文不類,又韻不諧,大戴禮及家語皆無,疑妄增也。
三一0五頁四行嗇於*'時惠於'*財據盧校補。按:盧以大戴禮、家語校。
三一0五頁五行普尊大道之郊域汲本“尊”作“遵”。按:遵尊同。
三一0五頁六行靡不蒙德按:盧雲通典“德”作“福”。
三一0五頁六行永永與天無極按:盧雲通典作“承天無極”。
三一0五頁七行*'賜'*貴人*(公主)**'王公'*卿司隸*'校尉'*城門五校據盧校補改。按:盧以通典、通志校。
三一0五頁一三行皆以晝漏*'未盡'*十四刻初納據盧校補。按:盧雲依文義當有“未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