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部的守舊容克也會成為阻礙,但是直接開採就不一樣了,不僅能直接帶來黃金,而且黃金開採也會讓更多的人對殖民地有興趣,當這些人開始投資殖民地的時候,就會幫助德意志完成對殖民地市場掠奪的前期投入,到那時任何阻擋殖民地開發的勢力在利益的面前都會被碾碎!
不過毋庸置疑,這一次世界大戰都是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得贓物而進行的最血腥和最醜陋的暴行。在這場工業革命以來最殘酷的人間悲劇中,來自數十個最先進的文明國家的數千萬人駕駛著最現代化的戰爭機器彼此廝殺。在他們的身後是數億從癲狂的疲憊的人們在支撐著這場廝殺的持續。德國作為戰爭的鼓動者和英國海權的競爭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不過,海權的競爭,最直接的基礎並不在於艦隊,而是來自工廠和工人。也就是經濟規模和勞動生產率的競爭!也就是說海權的基礎在於經濟實力。一旦這個經濟實力改變了,那麼勉力支撐一個無法繼續承擔的目標,往往會鼓出自身毀滅的代價。19世紀末,英國在經濟上對其他列強。尤其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優勢正在日益縮小,甚至消失。因此伴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不管有沒有來自新興國家的挑戰,經濟規模已經不自是世界第一的英國,對於壟斷型海權的控制已日益感到力不從心。然而在那個年代,英國國內卻鮮有人認識到這點。從首相到平民,從海軍元帥到知識分子,大英帝國上下都瀰漫著那種永恆通知海洋的幻想和莫名其妙的額光榮感,正是那個國家在進一個世紀裡對目標與手段的戰略錯位的表現。所以。英國對這次戰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認真執著的民族性格,德國的國徽是一隻尖嘴利爪的鷹,鷹的特性是勇猛,德國的公園、車站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用以裝飾的銅像。多半是獅子、馬和肌肉結實的男人,這也顯示了德國的力量。總之,德國人並不會像大清國的慈禧太后那樣,盲目向世界宣戰!可以說,嚴謹的德國人為這次世界大戰,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不管是從軍事上。經濟上,還是在民眾的思想上,戰爭的呼聲是很高的。
軍事方面,德國陸軍在1870年只40萬人左右,到了1908年增加至864;000人。國家實行徵兵制,全國男子都須要服役。一次動員軍隊可以達到200萬人。德國海軍在1903年前建造11艘裝甲艦、63艘驅逐艦、23艘巡洋艦。1908年時英國有8艘無畏艦,德國卻有7艘,成為全球第二海軍強國,擁有各類戰艦390艘,海軍達8萬人。德**費1879年只有4。28億馬克。到1908年已接近20億馬克。而且,經濟實力大增,德國的鋼產量由1870年的140萬噸,長到1908年已接近1000萬噸,煤產量也增加3倍,而且德國出現了新工業,如化學、電子業。
另外,相比歐洲其它國家,德國人的教育比較發達,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是比較高的,高素質的兵源比較充足。早在19世紀初,德國多數邦國透過立法,規定國民須接受基本義務教育。1871年,普魯士就有33000所初級學校,在學400萬人,1908年增至38000所,學生高達600萬人。因此德國民眾識字率甚高,直到十九世紀末,每1000名德國人中。學校向學生灌輸忠君忠國、紀律苦幹的觀念,眾多課目中歷史科最為重視,學童須熟習國家歷史,特別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在1890年代德國出現了沙文主義團體,其中勢力中最大的事泛德意志協會,這個社團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提出奪取英、法等國殖民地,再吞併歐美小國,以建立世界性的大日耳曼帝國,很有鼓動性和迷惑性,所以,德國民眾的戰爭思想基礎也很濃厚,民眾也比較支援戰爭。
所以,德皇威廉二世和一幫德國將領雄心勃勃發動了世界大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德國參謀長施利芬提出的策略是避免東西兩線作戰,實行先發制人,各個擊破的速戰法。首先集中兵力在4到6周內迅速擊敗法國,並切斷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絡,然後再調轉頭對付俄羅斯,力爭在兩三個月內贏得戰爭。而且,強調進攻施利芬認為,進攻是防禦的最好的方法,而防禦是“末日的起點”。德意志強調積極主動,快速的進攻。
一場轟轟烈烈的世界戰爭,就這麼開始了,威廉二世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青年希特勒也從此隨著德國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第六章 中國開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