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職務上幹三屆以上。也就是說一個官員不可能在一個職務上幹過九年,除非這個人是內閣首輔這樣的大人物。一般來說就算到了巡撫、布政使這一級別,每九年也要換一個地方重新來過,有的人不需要九年。
第十三回 墮落天使十三
秦泰深知一個生員考取進士,成為一個候補官員所需要花費的時間。一般來說除非遇上國家需要大量人才,或者是大批官員落馬這種特殊情況,熬到進士及第可以出來當官時大多已經二三十歲了。像秦泰這種年紀輕輕就出來當官的人並不多,而且會受到年紀上的約束。秦泰這種年輕進士就算外放到地方也會留在巡撫衙門這種省一級衙門歷練,不可能直接擔任的知縣。等他們年紀夠了,有了一定的威望和莊重了,才會委派出任地方縣一級的長官。當然也會有特例的,但是這些人一旦出任知縣就會被下屬或者老百姓看不起,反而影響他們將來的工作。
一個二十多歲將近三十歲的知縣,幹得好三年內得到好評,內部嘉獎一次,調任其他重要地方繼續擔任知縣。再三年又得到好評可以升遷之府衙擔任副職或者部門主管。再過三年又得好評替補成為府衙長官,擔任比較貧困的州府知府或者同知。又過三年又是好評,可以調往重要州府擔任行政長官。三年內恪盡職守連獲好評,可以調往省級衙門擔任道臺或者省一級官員的助手。再三年戰戰兢兢本本分分工作得到好評,可以留任道臺或者擔任按察使、布政使等的副使。繼續獲得好評重用,有可能出任按察副使或者佈政副使,兼任某一個道的道臺。再過三年後又是好評才可以出任按察使或者布政使。再次獲得好評才有可能出任本省或者其他省份的巡撫資格。六年的知縣,三年的知府助理,六年的州府長官,三年的道臺,三年的布政使按察使副職,三年的省級副職兼任道臺,三年的按察使或者布政使,這才有可能擔任巡撫。整整二十七年的官場磨練才有可能從知縣升任巡撫,這還是最快最好的結局。絕大多數的官員最多在知府這一級別上停滯不前,更多的官員坐滿九年知縣就差不多了。所以能當上巡撫一級的省部級高官的人不但年紀都偏大,而且都是一個個官場的老手。
當初秦泰之所以選擇去刑部擔任官員而不去地方任職,雖然絕大部分的理由是因為秦泰想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發揮自己的特長,其實也因為這個年紀上的緣故。秦泰不希望自己在省部級衙門歷練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官場老吏,也不想自己出任知縣後受到歧視停滯不前,所以選擇了自己最內行的刑事檢驗工作。不然的話秦泰現在最多是一個知縣,甚至於是一個已經下臺回家的退職官員了。秦泰知道自己的脾氣,不可能因為一些財物和其他官員同流合汙,更加不會欺壓老百姓。這樣一來就會得罪同僚和上級,極有可能會被邊緣化或者踢出官場。
不過秦泰也知道一條比年年考核升級更快的升遷之路。年年考核都得優可能性不大,而且就算這樣也不可能按部就班讓這個官員順利擔任省部級高官。張居正也曾經擔任過地方官員職務,但是他在四十多歲就擔任相當於巡撫級的官員,更在五十歲上下已經擔任六部尚書,五十三歲出任內閣閣員。這就是內閣培養後備人才的必經之路,也是朝廷真正的最快速升遷之路。大比的時候考出好成績,名列三甲中的前五十名就有機會在翰林院留用。雖然在這個地方擔任的職務比較低品級也不高,但是絕對比擔任地方知縣要好得多。不要看知縣這種老百姓看來縣太爺的官威風,其實是最難當的官員。不但要被上級欺壓,還要被下面的老百姓和下屬歧視。畢竟知縣是官場最低階的官員,絕對不會有人會為一個不起眼的知縣得罪整個官場。在翰林院一邊熬資歷一邊磨練自己的性格,等熟悉官場規則的時候也就可以出來正式當官了。翰林院的時間沒有白費,甚至於比一般的官員升級更快,當外放時不用擔任知縣這一級的地方官員了。在翰林院學會了怎麼當官,又和上級搞好了關係,當外放三年擔任知府或者同知後,回來就是國子監或者翰林院的學士,算是“小開坊”的官員了。可以一邊擔任清貴職務一邊出任皇子或者王爺的侍讀,為將來進一步升級做好準備。三到六年後這個人出任地方按察使或者布政使,目的就是為了熟悉地方行政事務,為將來出任重要官職做準備。三年後這個官員回京城擔任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御史,目的就是為了熟悉京城六部衙門的運作。再三年後出任地方巡撫或者六部尚書,等機會進入內閣擔任“內閣行走”,成為內閣後備人才。這時候出任皇子或者太子的講師,成為“大開坊”的大人物。從翰林院出來擔任地方官員,這種叫“庶吉士”,是中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