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部分

伯裡進入迪斯累利內閣先後擔任印度事務大臣和外交大臣。1878年,他代表英國參加柏林會議,英國在這次外交會議上的成功,使他在國內獲得了巨大聲譽。被認為是本世紀自坎寧和帕默斯頓以來的第三位最偉大的外交官,那一年他47歲。

而後,他繼任保守黨主席,並在1885年以後兩度出任英國首相。

隨著格萊斯頓所領導的工黨在1891年選舉中獲勝,他本人也第一次告別了唐寧街10號。

“諾斯先生,為你和你的勇士們的英勇和忠誠乾杯!”

“為女王陛下的健康乾杯!”

……在一陣祝酒的喧譁聲中,一場豪華party在索爾斯伯裡侯爵的家中開始。來賓中大部分是當今的政界顯要和稱雄一方的大商人,諾斯則是所有來賓中最為耀眼的一位。

安託法加斯塔的衝突經過英國媒體的連續報道,已經成為整個資產階級社交中最為熱門的話題。即使那些年輕的貴婦人們在下午茶的時間也會興致勃勃的扯上幾句,其中諾斯的那位保安隊長則以其英俊瀟灑和機智勇猛而被傳得神乎其神。

宴會上,索爾斯伯裡對於諾斯許多年來對於保守黨在財力方面的慷慨支援表示感謝。而後,他還開誠佈公的宣佈希望趁此機會徹底清算工黨政府數年來在外交上的失誤,併力爭把格萊斯頓那個糟老頭趕下臺。

索爾斯伯裡之所以敢放出豪言,自然是相當把握的。外交大臣金克爾的“判逃”可以說是壓垮格萊斯頓的最重要砝碼。出於對格萊斯頓外交政策的不理解,金克爾已經宣佈退出工黨,另組新的黨派。

這和昔日張伯倫分裂工黨的行動如出一轍,只不過張伯倫對格萊斯頓的不滿在於其核心的愛爾蘭政策,是難以彌合的分歧。

金克爾辭職後,外交大臣的職務暫時由格萊斯頓親自兼任,面對黨內部分議員的反對和來自公眾的質疑,這位年逾90的倔強老頭表現的一如既往的堅強。

他先是在泰晤士報署名發表一篇為德國總督戈爾辯解的文章,然後又在議會就此問題的答辯中重申了他對於歐洲的外交形勢的基本判斷:只要德國的海軍一天沒有超過法國,威廉皇帝就依然是我們天然的朋友。保持現有的英德兩國間相互協調的關係,不僅對於歐洲的持續繁榮意義重大,而且有利於我們從容應對來自新世界日趨嚴重的挑戰。

1890年代中期,當英國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身邊的商品充滿了德國製造和美國製造,雖然數量不多,但依然給他們很大的震撼,妒忌之情油然而生。其實,這只是強制標明商品產地法令推行後英國市民階層的錯覺。德國對於英國出口在1880年後日漸偏重於製成品,但是這些商品並沒有和英國本國製造的商品發生明顯的衝突,大多是作為後者的補充。比如工序繁瑣而精巧的五金件,就是英國工廠不屑於製造,而只能從德國進口的。

美國在1891年麥金來關稅法後大幅度提高了來自英國製成品的關稅稅率,這極大阻礙了英國對美國的出口,雖然兩國的貿易在當時並不太重要,不過這還是引起了英國實業界的普遍不滿。189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首次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並且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人均收入甚至在10多年前就已經超過英國。

英國人雖然十分的妒忌美國所取得的成就,但卻毫無辦法。一個領土遼闊、天生富足的美國甚至不需要英國幫助就能很好的發展自身的經濟。所以英國即使採用關稅制裁甚至海軍封鎖的辦法對付美國也是毫無用處的。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威脅論在歐洲一度成為政治家們廣泛討論的話題,但是美國的孤立主義傳統使得這種討論變得缺乏意義。

格萊斯頓在議會下院的發言遭到保守黨的猛烈攻擊,保守黨和部分工黨議員們認為,英國首先是歐洲大國其次才是世界大國。德國的崛起已經打破了大陸舊有的勻勢格局,如何抑制德國勢力的增長,才是英國外交在現階段最為重要的任務。

至於格萊斯頓所說的德國缺乏海軍所以不會對英國造成威脅的看法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即使在外交大臣金克爾看來,隨著財政實力的增長,德國海軍的崛起只是時間的問題。屆時,英德間的主從關係將被徹底扭轉,或者說,德國將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新的霸權力量。

在隨後的辯論中,以雄辯和善於理財著名的格萊斯頓“舌戰群紳”,為其外交政策辯護。格萊斯頓著重說明了德國天然就是一個陸權國家,其海軍預算在軍費中的比例不可能過高,這將很好的制約其對於英國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