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資本天生是逐利的。英國銀行寧願損害英國國內產業也要去海外投資,因為對歐洲大陸進行工業投資的資本回報率可以達到12%~14%,是英國國內投資收益的2倍以上。英國銀行的行為削弱了英國保持貿易平衡的能力,英鎊價值與信用開始大幅下降。英國被迫兩次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鉅額貸款,暫時穩定了英鎊。但英鎊信用已經下跌,大量持有英鎊的投機者把英鎊兌換成黃金或美元,從而使英鎊匯率下跌的預期進一步增大,並給美元帶來匯率上升的壓力,造成佈雷頓森林體系發生動盪。
到了1967年,法郎有80%以上的黃金儲備做支援,戴高樂總統不願再用自己的黃金來支援美元,於是宣佈退出了倫敦黃金總庫(後來,為了報復戴高樂的叛逆,美英金融寡頭利用中央情報局破天荒地策動一向與資本家勢不兩立的法國左派發動1968年5月的學生暴亂。1969年4月,一向反對美國金融霸權的戴高樂總統被迫下臺)。結果英鎊匯率持續下降,黃金市場價格猛漲。投機者迅速地將英鎊兌換為美元和別的貨幣,然後去購買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和比勒陀利亞等所有市場上的黃金。私人黃金市場的價格相對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固定價格大為上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拒絕支援英鎊。英國政府不得不讓英鎊對黃金與美元貶值14%。英鎊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僅次於美元的第二大儲備貨幣,英鎊貶值之後,佈雷頓森林體系與美元都變得搖搖欲墜了。
1968年年初,美聯儲損失黃金9300噸。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噸~400噸的最高數字(佈雷頓森林體系規定,只有各國政府和央行才能用美元到美國金庫兌換黃金,但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卻可以在倫敦黃金市場自由買賣。當英格蘭銀行向市場大量出售黃金造成黃金儲備下降時可以到美聯儲購買黃金。因此,美國黃金外流的過程是:美聯儲用黃金換成英格蘭銀行手中的美元,英格蘭銀行再將這些黃金賣給私人投資者)。由於美元與黃金的市場比價遠高於官方規定固定價格每盎司35美元,各國央行必然會為了套利而繼續從美國金庫抽取黃金。於是,美國迫使黃金總庫成員國不得向市場以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價格出售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黃金兌換仍按固定價格結算。
在這個緊要關頭,美國的精英們想找到一種擺脫黃金束縛的新金融工具,來讓西歐與日本貿易順差所賺取的美元儲備再借給美國財政部。這樣美國的剩餘黃金儲備不僅完好無損,美國的外債也可以獲得海外資金的長期支撐。換句話講,就是美國精英想要建立一種可以長期掠奪其他國家財富的新的國際經濟與金融體系。
在美國政府的策劃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特別提款權計劃的改革。特別提款權又稱“紙黃金”。實際上,特別提款權改革不過是當年凱恩斯提出的“凱恩斯計劃”的翻版,只有利於貿易赤字國而不利於貿易盈餘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各成員國的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辦時的最初認購份額建立和分配這些特別提款權。收支赤字國能免費得到所佔份額的特別提款權。收支盈餘國則需要提供特別提款權。由於美國所佔的份額最高,這相當於財富從收支盈餘國家轉移到美國。
1969年,特別提款權的建立讓美國收支赤字進一步擴大。到1970年,美國國際收支赤字達110億美元。美元被加速兌換成海外持有的黃金和其他國家的貨幣,而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成為最好的避難所。西德的外匯儲備上升到167億美元,比1970年增加30億美元,比1969年增加96億美元。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中央銀行透過向美國兌換4。22億美元的黃金實施報復。看上去似乎美國增加了外債,實際上經濟江河日下。其實這是美國精英有意為之的。
投機者可以用過剩美元購買外國貨幣而盈利。因為美國政府需要將大量的美元注入其他貨幣區,迫使其他國家提高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從而促進美國的對外投資和出口。美元投機已經成為美國的官方國際政策。外國貨幣被迫對美元升值,這既有效地支援了美國出口,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美國的進口對相應的國內價和進口價的影響。這種金融波動可能導致貿易協定失效,因為對於外國政府來說,使本國貨幣與貿易體系脫鉤,並安排實物貿易來保護變動的貨幣關係,甚至實施關稅和出口補貼浮動,是阻止美國透過美元貶值獲益的唯一方法。這樣,其他國家要麼將其盈餘貸給美國,為美國赤字融資,要麼讓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