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影片中最使我們感動的地方,乃是他脫離了1933年的文學方式,真實地描繪了現實的景象:如那個奇特動人的婚禮隊伍在河岸上經過,郊區荒涼的風景,駁船上的生活,郊區一家出賣留聲機的商店等等;維果在這些鏡頭裡顯示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電影界的蘭波。
當人們看了以上這些導源於先鋒派和紀錄電影的傑出作品之後,不禁為維果的早死感到惋惜,他只活到29歲就與世長辭,結果使他原可製作一些超過同時代最偉大導演的影片的希望未能實現。
維果死後,法國電影似乎陷於完全衰落的狀態。僅在兩年之內,影片的產量就降低了30%。那些暫時住在法國的外國電影導演紛紛離開了法國:柯爾達離法赴英;弗裡茨·朗格、龐茂和派伯斯特則前往美國。隨著他們的離開,法國電影失去了一些世界主義的色彩,這種世界主義曾被靠它發財的保羅·莫朗在一本文筆粗俗的名叫《美好的法國》的小冊子裡描寫過。繼法國本國的壟斷組織和國際的聯合組織之後,法國電影界出現了一批既沒有信譽也沒有遠謀的小製片商,他們簽發空頭支票,借一些帶傢俱出租的房子,開設他們的“影子公司”,在沒有資金或信用保證的條件下攝製影片,結果有的遭到破產,有的甚至還幹了欺詐騙錢的勾當。
但這些“不道德的商人”事實上要比那些名存實亡的大製片公司,害處還要少些。電影市場終究因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最少可以說是比較自由的競爭。由於這種自由競爭,使得一些新參加電影工作的人(如馬賽爾·卡爾內),或者被放逐的電影導演(如讓·雷諾阿)能夠獲得攝製新作品的機會。正如羅歇·曼維爾所寫的那樣:“1935年以後,一些大製片公司的破產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因為這種破產使得獨立的製片人和導演們有機會去攝製一些影片,這些影片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太多,但它們卻構成了法國一個新的學派:即人們稱之為詩意現實主義學派。”(見1945年出版的《影片》一書)詩意現實主義是1930至1945年間把克萊爾、維果、雷諾阿、卡爾內、貝蓋爾、費戴爾等人聯結在一起的一條共同紐帶。
費戴爾這位大導演在好萊塢虛度了五年時光,在這五年當中,他只拍了一些商業性的影片(如1930年攝製的《如果皇帝知道此事》和《綠色的鬼魂》)。他在回到大陸以後,在1934年年初,拍了一部名叫《大賭博》的影片。
由斯派克和費戴爾共同編寫的這部影片劇本,內容很陳舊。影片所表現的殖民地駐軍士兵們的生活、他們的戀愛和吵架,只是一些適合於鬧劇的情節,但片中根據一個錯誤的偵察巧妙地安排的劇情卻把殖民地生活的現實景象,如酒吧間、茴香酒、油汙的撲克牌、炎熱的天氣、成群的蒼蠅、賣唱的吉卜賽人、廉價的賣淫、土人的愚昧無知等等充分描繪了出來。影片還描寫了一些經營事業失敗和失去社會地位的人物,這些人物後來成為法國電影中最常見的主人公。
《米摩莎公寓》遠勝過《大賭博》。這部到今天看來還不嫌陳舊的完美作品,描寫某些依靠賭博為生的社會階層,即蒙特卡羅賭場的管事人和巴黎的“流氓集團”,同時也描寫了一個類似菲德爾①的女人(弗朗索瓦絲·羅珊飾)對她的養子(保爾·貝爾納飾)的戀愛糾紛。所有這些社會的典型人物在影片中被一種完美確切的手法表現了出來;這種手法也同樣應用於成為劇中真正角色的背景上,例如,專供匪徒們寄宿的家庭公寓,賭場的華麗大廳,培養賭場管事人的學校和郊區的野雞酒館。影片結束得不怎麼好,女主人公為了挽救誤入歧途的養子,在輪盤賭上贏來的那些鈔票仍然阻止不了他的自殺。這種以自殺贖罪的方式仍不脫老的一套的作法。費戴爾除了表現戀愛的熱情以外,對於類似維果在《尼斯的景象》一片中生動地醜化過的那些吝嗇而愚蠢可笑的人物,卻未能予以充分的刻畫。①拉辛所著悲劇中的女主人公,因戀愛其繼子而自殺。——譯者。
費戴爾本來打算在這部影片裡不描寫米摩莎公寓裡那些人物,而描寫“工人與老闆之間的衝突”,可是當他提出這種計劃時,卻到處碰壁,沒有一家影片公司肯接受他的計劃。結果他只好把這部影片拍成一出環境美麗動人的但內容卻很平凡的鬧劇。如果費戴爾不被悲觀主義所浸染,而能以清晰的方式寫人間悲苦的話,那麼他這部影片也許能有驚人的成功。
……
由於拍攝了這樣兩部影片,約克·費戴爾成了一個法國新學派的重要人物。這一學派,從1935年起,集合了讓·雷諾阿、馬賽爾·卡爾內、敘利恩·杜維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