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盡全力模仿他人的成功,忽視了自己的特點、潛質和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東施效顰”的鬧劇。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迫於家長或社會的壓力,將考試成績、財富、名利當做自己終身奮鬥的方向,那麼,他所從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他把這件事做好並因此而獲得成績、財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興趣、愛好,善於發現併發掘自身潛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財富和名利的眷顧,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所以他們更加有動力、有激情將事情做到完美的狀態——即便他們不能從這件事中獲取財富和名利,也會得到終生的快樂和幸福。
。 想看書來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國內大學教師曾告訴我說:“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系。”這種給人才貼標籤、分類別,給成功評等級、定指標的做法在國內教育界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從幼兒園和小學開始,老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兩種型別,就好像他們分別是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裡倒出來的一樣。
美國教育界的思維方式恰恰與此相反。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的校長:“你們學校裡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裡沒有差學生,只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
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成才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試圖用一個成功個案來總結教育規律,或尋找某些成才“捷徑”,這些做法都有失偏頗。
把自己稱為“野生植物”
復旦附中高三女生湯玫捷,在校成績排在100名左右。在國內的許多老師看來,湯玫捷並不是一個特別出色的學生。
但是,湯玫捷卻因為自身優異的綜合素質,成為2004年惟一被哈佛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頓時,湯玫捷的成功在社會上激起強烈的反響,來自上海的“哈佛女孩”炙手可熱。那段時間湯玫捷每天都會接到不少電話,希望她出書介紹成功經驗。但湯玫捷告訴記者,她不願出書,不願把自己的經歷簡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為“我們是野生植物,不是園林植物。每個人獨特的優點就是自信的源泉。”
對大學生來說,有的學生某個科目非常優秀,適合做科研、開發等工作;有的學生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特別強,適合做組織或管理工作。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設計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反,如果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因人而異的引導和幫助,整個社會的人才型別就能得到極大豐富,人才質量也能大幅提高。
復旦大學附中的校長認為:優秀學生並非是靠某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而是在營養均衡的土壤中脫穎而出的。因此,學校應該營造寬鬆的氛圍,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選擇,例如,多佈置一些“開放式”的作業、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等等,以便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找到成功的支點。
正因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條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成功。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成功同心圓
至此,我們已經就“什麼是成功”這樣一個人人關心的話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也就“多元化成功”、“做最好的自己”等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但是,性急的讀者一定更想知道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成功有秘訣嗎?到底有沒有行之有效的成功法則呢?
換言之,如果成功是多元化的,如果“做最好的你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那麼,我們該在哪些具體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呢?
還記得我在此前提到的,那個一心想做領導、做管理的名牌大學高材生嗎?
關於如何成功的對話
當時,我進一步問那位高材生:“那麼,你覺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創意、專業知識、管理能力、商業頭腦、基礎知識。”
當然,他所說的一切都是很有價值的東西,但又都不是最本質的東西。具體的某種知識或某種能力都可以透過學習獲得,也都可以在需要時修正或更換,但那些最本質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