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工廠應該生產小汽車還是卡車,輪船還是炸彈,擴大規模還是縮小規模,繼續生產還是停產呢?(又得經過什麼樣的決策程式呢?)真的能指望〃全社會〃做出這些決策嗎?不單單是對一家工廠,而是要對全部全民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決策。這樣的決策能激勵經濟增長、促進繁榮嗎?

正是透過決定某物在某種情況下屬於某人,私有產權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可靠的資訊和激勵。但是,一個產權明晰的體制不可能一夜之間建成,而必然是一個長時段的漸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法律、習俗、道德、技術、日常實踐共同作用,才會建立起一種可靠的模式。對於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變革運動,必然意味著廢除舊的產權,但並不意味著就能建立新的產權模式。這種運動的結果可能並不是市場協作,而是混亂。對前蘇聯的那些成員國來說,從官僚支配的經濟向市場支配的經濟轉型之路是充滿危險的,到處是凹陷的路面、沖毀的路基、滑坡,甚至還有地圖上沒標明的地方。

根據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清晰界定並嚴格執行的產權確實能夠促進現存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明晰的產權還能直接促使人們努力發現新資源、引進新技術以降低成本、開發新的才能和技巧。在下一章裡,我們會證明,產權的自由交換還能增加交易雙方的機會和財富。當然,經濟衰退也是有可能發生的。資源的突然減少會降低一國的生產可能性(比如,想想20世紀90年代波斯尼亞和科索沃的內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屠殺對環境的破壞,2003年伊朗大地震中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同年巴格達的轟炸,甚至同年美國電網的暫時癱瘓造成的損失)。

1。8 經濟學理論的偏見:缺點還是優點?

好,現在你可以學著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問題了。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關於社會的理論既不完美,也不是沒有偏見的。(你知道什麼理論既完美又中立嗎?)經濟學理論並不提供沒有成見的觀點,既能顧及所有事實,又能對所有價值觀一視同仁。回憶一下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經濟學理論的基本預設,即所有社會現象均源於個體的行為以及群體的合作,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基於他們預期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難道這不正是一個帶有偏見的視角嗎?想一想,強調選擇是否合理。選擇在經濟學理論當中的地位極其重要,以至於有人批評經濟學假定人們會選擇失業或貧困的生活。等到我們在後面討論貧困和失業問題的時候,你可以自己作個判斷,這種說法是中肯的批評還是對理論的誤解。但是,毫無疑問,經濟學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其假設就是世上之事都是人們選擇的結果,特別是無意的結果。

經濟學理論看重個體,這一點與重視選擇密切相關。我們的日常語言常常將這二者混為一談。因為實際上只有個體進行選擇,所以經濟學家在剖析企業、政府、國家等集體的決策時,總試圖確定集體之中個人的選擇。比如,你選擇上你現在的學校,但是學校本身並沒有〃選擇〃收下你做學生。學校本身是由一群不同角色的人組成的,他們各有各的責任。事實上,是學校中的一些人以學校的名義錄取了你。運動場管理員、秘書、差不多所有的教員和學生對錄取你為新生可能不起任何作用。同樣,不是微軟、紅十字會、紐約市、基地恐怖組織作選擇,是那些集體中的個體作選擇。(如果這些組織不是由一個個人構成,你能設想它們作決策嗎?即使能,你覺得應該怎麼解釋這些組織的執行方式呢?會有一個富於洞見的新方式嗎?)這就好比一個物理學得好的學生,他懂得我們的日常語言所謂的〃日出〃、〃日落〃,但他也知道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使得太陽看起來升起或落下,同樣道理,一個經濟學學得好的學生應該很快就能懂得是個體在作決策和選擇,而不是集體自身。

也有人批評經濟學的思維是錯的、誤導人的,是因為經濟學強調節約行為、算計心和目的與手段的一致性。經濟學家假設人們在行事之前,心中先有一個目的,比較所有可行選擇的預期收益和成本,並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再犯。但是人們真的是這樣算計的嗎?與之相比,難道我們的很多行為不是更多地出自下意識的慾望和未經權衡的衝動嗎?每個行為一定是為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嗎?一定是對於一個明確界定的目標的追求嗎?儘管經濟學家並未聲稱人們什麼都知道,也沒說人們從來不犯錯誤,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假設人們的行為是在比較了收益和成本之後做出的,強調了人類行為的工具性,這樣做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很多重要的活動實際上並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比如,一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