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派張雲逸、潘漢年為駐閩代表,同福建人民政府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聯絡。
蔣介石國民黨對福建人民政府採取了迅速撲滅的方針。
1933年底,蔣介石自任“討逆軍”總司令,從“剿共”前線抽調5個軍、12個師”約15萬人,'《申報》月刊,1934年第3卷第2期。' 分三路向福建進攻。日、美、英等帝國主義軍艦也配合國民黨海軍封鎖福建沿海。更為陰險的是蔣介石派人潛入福建,用重金和官職收買等手段,從內部瓦解第19路軍。在蔣介石內誘外攻下,沈光漢、毛維壽、張炎、區壽年等跟隨蔡廷鍇多年的將領,相繼叛變,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城市接連被蔣軍攻佔,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等逃往香港。至1934年1月,歷時53天的福建人民政府遂告失敗。
福建事變雖然失敗,但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民族危急關頭,他們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主義,毅然同其決裂,表明了鮮明的民族立場和愛國主義精神。他們在國民黨內首先舉起抗日反蔣的義旗,為後來西安事變的發動提供了歷史借鑑。蔡廷鍇等人失敗後,到香港繼續同共產黨保持聯絡,參加抗日反蔣工作,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第二編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六章 日本加緊蠶食華北、內蒙,中華民族危機加深
第一節 日本策動華北自治和內蒙獨立
華北地區當時包括5省(冀、魯、晉、綏、察)2市(北平、天津),面積1018947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的1/11;耕地面積316132000畝,佔全國耕地面積的1/4;人口7620餘萬人,超過日本全國人口(當時約7000萬),約佔全國人口1/6。'《華北享變資料選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493頁。'
華北地區物產豐富。小麥產量佔全國1/3,棉花產量僅晉、冀、魯3省即佔全國46%。有較多的工礦企業,紡織廠佔全國1/5,麵粉廠佔全國2/5,產煤量為全國45%,產鹽量為全國20%。交通條件較好,這裡有中國最早修建的幾條鐵路,總長度佔全國1/2,公路長度佔全國1/6。此外,還有綿長的海岸線,有天津、青島、秦皇島、煙臺、威海等優良海港。這些有利的條件,使華北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日本僵略華北的旱期策劃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直到1933年多月31日《塘沽協定》簽字,日本軍國主義在武裝攻佔中國東北並鞏固其統治的同時,也加緊了在華北地區的侵略活動,醞釀製定其對華北的侵略政策。
早在1931年4月,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重要策劃者之一石原蕪爾在《為解決滿蒙問題的戰爭計劃大綱(對美戰爭計劃大綱)》中,就提出必要的時候要進行關內的作戰,其佔領範圍“依據情況區別決定,然首先可以預定為華中以北。”'角田順:《石原莞爾資料、國防論策》,原書房,1971年版,第71頁。'
當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東北大部分地區後,陸軍部於1931年11月16日起草《對蘇中兩國作戰計劃大綱》,其作戰指導方針第一條要求“確實佔領北滿……。此外,掃蕩沿海州及華北方面的敵軍”。'〔日〕《大本營陸軍部》〈1〉,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322頁。' 還計劃“向華北方面(平津及山東方面)派遣4個師,迅速平定平津一帶,根據情況,以後使之對南京軍作戰”。'〔日〕《大本營陸軍部》〈1〉,朝雲新聞社,1974年版,第333頁。'
1932年1月28日,日軍對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發起進攻。參謀部同時設計,在對華全面戰爭之時,將從四個方面對華作戰,即:第一,滿洲方面,第二,華北和山東方面,第三,長江方面,第四,福建方面。此時,日軍以攻佔東北為第一要務,未敢旁騖。
1932年8月27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了《從國際關係看時局處理方針案》,該案針對“九·一八”事變後的中國局勢,將所謂“對滿蒙政策”與“對中國本部政策”並列提出,該案供認,日本此時最需要的是鞏固東北的佔領,要使列國消除對日本“對於中國本部政策的不必要的疑慮和擔心”,'〔日〕《現代史資料》8,美鈴書房,1982年版,第5頁。' 以避免列強實行干涉。在這裡,對華北的侵略計劃包含於“中國本部”之中,尚未單獨分立。此後,日本就迅速加快了獨立的對華北侵略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