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驍飛大笑說:“我們當然不會忘了陸軍。”他問譚嗣同,“‘飛龍’二代機槍研發生產情況怎麼樣了?要是成功了,儘快給陸軍裝備。”
中國“飛龍”二代機槍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馬克沁機槍,經過略為改動後在天津的兵工廠進行生產,主要是反轉了閉鎖機構,使得重量減輕並便於大量生產,最終在1902年定型生產。
譚嗣同說:“到現在已經生產了300挺機槍。除了樣式略顯陳舊,‘飛龍’二代機槍的可靠性是所有士兵夢寐以求的,在一次試驗中,10挺維克斯機槍在12小時內發射了100萬發子彈,平均每小時10000發。儘管這期間更換了100根槍管,使用了不盡其數的冷卻水,但是沒有出現一次卡殼,而這恐怕讓馬克沁機槍望塵莫及的。”
宋驍飛說:“好,爭取在1905年之前,生產‘飛龍’二代機槍2000挺,讓每個集團軍都有一個300挺機槍左右的機槍營。”
第十三章 工商立國
ps:
三更送到,求月票、點贊、打賞支援正版
1903年那年春天的會議之所以對中國來說很重要,除了確定中國外交“聯英抗俄”和爭取中國海權的的總戰略,還由於在國內大政方針上,國會議員們就“農業立國”和“工商立國”之爭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
當時國會議員的八百羅漢中,有一半是儒家計程車坤,有一半已經是商人,商人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儒商。主張“農業立國”代表是北京大學的大儒辜鴻銘教授,他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一生推崇中國文明,到什麼地步呢,舉個例子,辜鴻銘喜歡他老婆淑姑的小腳,每當無聊時,就讓她脫掉鞋子,然後低下頭,如聞花香,而寫作需要靈感時,他就會將淑姑叫進書房,讓她把小腳放到事先準備好的凳子上,時捏時掐,自得其樂,一時文思泉湧,妙筆生輝。康有為為此送過辜鴻銘一張“知足常樂”的橫幅,辜鴻銘說:“康有為深知我心。” ;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好比茶杯,一把茶壺可以配幾個茶杯,所以男人納妾天經地義;每個茶杯卻只能配一把茶壺,所以女人應該從一而終!他甚至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辜鴻銘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徵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後,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所以,辜鴻銘極力主張保持中華文明。“自古以來,農業乃中國立國之本。”
而主張“工商立國”的,乃是以農工總長張謇,以及席家為首的“洞庭山幫”,此時的洞庭山幫,已經在發展成為江浙財團。在席慕嫣的帶領下,席家整合了江浙商幫並且一步步帶到全國之頂端。其中以浙江湖州南潯鎮的富商最為有名,這個鎮在太湖南岸,是接軌上海的東大門,水陸交通便捷。南潯鎮的發達從19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通商口岸開啟後,這些人經辦絲綢業而致富,因為南潯盛產絲綢,號稱湖絲,質量領先,所以出口也很有競爭力。出了很多富豪,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稱。一般認為“象”指擁有財產百萬兩以上的富豪,五十萬至百萬兩者稱為“牛”,三十萬至五十萬兩者稱為“狗”。照此估算,他們的財產總額當在六千萬至八千萬兩。宋驍飛上臺後,盛宣懷的內閣政府大力鼓勵發展工商業,這一時期,南潯“四象八牛”經營領域大為拓展,除土絲業外,他們向繅絲等近代工業、金融業以及鹽業、航運業、房地產等領域廣泛投資。如顧家的顧敬齋在繼續經營顧豐盛絲行同時,1896年盤進了上海乾康絲廠,在20世紀初成為上海最大的絲廠,1902年顧敬齋又參與創辦了上海最早的麵粉廠之一華興麵粉公司。
辜鴻銘和張謇等人在國會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農業立國”和“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