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嘉慶進士。此人比較正直,做事很有魄力,熱愛國家民族,反對外來侵略,極力主張抗戰,頗受軍民擁護。到任後奏請添鑄火炮,建造戰船,積極操練車兵,加強沿海防禦。對伊里布、琦善等人賣國媚外,裁兵撤防,特別憤慨;對林則徐深表同情;對葛雲飛赤心愛國,也很賞識。他聽說葛雲飛守制未滿即返回定海,特別高興,熱情地接待了他。裕謙告訴葛雲飛說:“定海乃鎮海的門戶,至關重要,你一定要把守好。洋鬼子雖然走了,還有回來的可能,千萬不要疏忽大意!缺少什麼,儘管找我。”葛雲飛很受感動:“有制軍大人給我撐腰,卑職就無所顧忌了。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裕謙聽了,長嘆一聲:“當前國勢不振,內有權臣擋道,外有洋夷侵略,縱然皇上英武聖明,然手大捂不住天哪!正需吾輩盡忠報國。我和你一樣,已把個人安危置於度外。前途艱難,任重道遠,你我都應好自為之呀!”葛雲飛點頭稱是。次日告別,返回定海。
葛雲飛返回定海的訊息傳開,全縣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葛總兵回來了。”“咱們定海有保障了。”“再也不怕洋鬼子了。”人人奔走相告。
有一次,葛雲飛視察海防回來,一進城就被老百姓圍住了,男女老少爭向葛總兵訴苦。有個老先生哭訴著說:“洋鬼子上次黎明進城,逢人便殺,見人就斬,黃童白叟無一倖免。我當時正在鄉下討債,才保住了這條老命。回家一看,全家九口人都被洋鬼子殺死了。最慘的是我那五歲的小孫孫,被洋鬼子劈為兩半,喂洋狗了!”又有一個年輕人說:“定海失陷那天,我藏在樹上,親眼看見洋鬼子抓了二十多個婦女。其中還有我的表妹,年僅十三歲。洋鬼子把她們趕進知縣衙門,都被他們活生生地糟踏死了。第二天,把屍體扔得滿街都是!”還有人說:“我親眼看見,洋鬼子抓住百十多人,用鐵絲穿透肩骨,一串一串地被帶到西關,往他們身上倒洋油,點大火燒;有的人掙扎著跑出去,被洋鬼子抓住,砍掉雙腳,又扔回火堆中,都被燒死了……”老百姓說著說著,都放聲大哭起來。葛雲飛聽罷,氣得毛髮倒豎,肝膽俱裂,把嘴唇都咬破了。他問道:“當時官兵都幹什麼去了?”“這……”大家都不敢說。後來,有個膽大的壯年漢子說:“官兵?早他孃的跑了。有的官兵不但不打洋鬼子,還趁火打劫,搶老百姓的財物!”又有人說:“別提官兵了,給咱大清國丟透了人!我親眼看見守備劉大人,領著五十多個官兵向洋鬼子叩頭求饒。結果,還是被洋鬼子用刺刀扎死了。”
葛雲飛聽著百姓的申訴,一陣陣感到內疚,他把淌出來的熱淚擦掉,抱拳說道:“父老鄉親們,兄弟姐妹們,大家受苦了。國家不幸,黎民塗炭,定海受難,其罪都在葛雲飛身上。若不因父喪守制,或許能好一些。這次葛某回來,願竭盡全力保衛桑梓,以補前過。望官民攜手,上下一心,把定海守好,大家看如何?”“贊成!”“大人有用我們之處,只管吩咐!”
裕謙的支援,老百姓的鼓舞,給了葛雲飛無窮的力量。他經過認真的視察,制訂了一個周密的設防方案,申報給兩江總督裕謙。半個月後裕謙就批准了,還調給葛雲飛三千人馬,二百門火炮;又派來兩名總兵——一名叫鄭國鴻,一名叫王錫朋,給葛雲飛當助手。
鄭國鴻,字雪堂,湖南鳳凰人,世襲雲騎尉出身,原任浙江處州鎮總兵,五十六歲;王錫朋,字樵慵,順天府寧河(今屬天津市)人,武舉出身,曾任安徽壽春鎮總兵,後會同江南提督陳化成防守吳淞,現年四十二歲。
這兩位總兵,文韜武略兼備,勇氣忠心填膺,都是著名的武將。葛雲飛高興極了,親自出城迎接。三位總兵相見,十分親熱,並馬入城。
次日,三位總兵一同巡視了海防。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在定海縣東南的海口處設要塞一座。修五里長牆一道,高一丈五,厚丈八,每五步設一炮眼,用沙石、三合土築造,在高處築瞭望樓四座,高十丈,設專人輪流守護,白天用彩燈傳遞訊號。由葛雲飛帶精兵一千名駐守要塞;竹山門地勢險要,敵兵易於在此登陸,所以,也修築要塞一座,置火炮五十門,由總兵鄭國鴻帶著一千二百人扼守;在定海縣西,有一帶山巒,名曉峰嶺,是定海縣的屏障,在此設兵營三處,大炮五十門,由王錫朋帶著一千人駐守。新任的定海縣知縣劉大全,率兵五百守衛縣城。其他官兵由副將趙崑山統領,巡邏放哨,做機動用。
葛雲飛把防務和兵力部署完畢,立即動手修築防禦工事。把老百姓都組織起來了,青壯年負責擔石運土,婦女老人負責放哨、送水、送飯。三位總兵邊指揮邊參加勞動,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