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①強(qiǎng,搶)起之:勉強起用他。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越君,越族首領。楚威王已滅越國,其餘族不稱王,自稱君。③酺(pú,蒲):命令特許的大聚飲。秦漢時,三人以上無故聚飲有禁,違者罰金四兩。秦滅韓、趙、魏、燕、楚五國,下令特許聚飲,以示慶祝。④不通秦:不與秦國來往。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①,請為藩臣②,已而倍約③,與趙、魏合從畔秦④,故興兵誅之⑤,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⑥。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⑦,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⑧,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⑨,六王鹹伏其辜⑩,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11),傳後世。其議帝號(12)。”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13),其外侯服夷服(14),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15),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17),令為‘詔’(18),天子自稱曰‘朕’(19)。”王曰:“去‘泰’,著‘皇’(20),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21)。”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22),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23)。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24),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25),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①異日:往日,先前。效:獻。②藩臣:為朝廷守邊的屬臣。③已而:不久。④畔:通“叛”。⑤誅:討伐。⑥庶幾:也許,或許。息兵革:停止戰爭。兵革,本為兵器和甲冑,這裡借指戰爭。⑦陰:暗中。賊:殺人者,即刺客。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謙之詞。眇,同“渺”。⑨宗廟:祖廟,這裡指祖宗。⑩鹹:都。伏:受到(應有的懲罰)。辜:罪。(11)稱:稱揚,顯揚。(12)其:表示祈使,命令。(13)五帝:有幾種說法。《史記》所指的是:黃帝、顓(zhuān,專)頊(xū,須)、帝嚳(kù,酷)、堯、舜。(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徑一千里的地方為王畿,再往外分為九服,由近及遠,每隔五百里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採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這裡“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遠近地區。參與《夏本紀》、《周本紀》。(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於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后專用的自稱。(20)著(zhuó,灼):附著,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無”諡(shì,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號。(23)行(舊讀xìng,性):品行,事蹟。(24)無謂:沒有意義。(25)以計數:由此計算。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賀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⑤,數以六為紀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輿六尺⑧,六尺為步⑨,乘六馬⑩。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而復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夏、商、週三個朝代始別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