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百川匯流,聚於一方,都給“華北第一鏢局”那一杆旗引得一路追隨。
可匯聚到雁門之時,卻聽說殺虎口還有一擂,都喚做“華北第一擂”,都是“瑞昌**鏢局”亮鏢,又同時出現二位袁大拳師,又同使一路心意**拳。
正當各路好漢猶豫不決之時,卻聽說殺虎口的一位袁大拳師,一路**拳下來,步子極重,一趟拳下來竟將那擂臺拆了,滿滿當當十三塊板子,或者斷裂,或者鬆動。一趟拳下來,話都沒有,練完就走,餘下一座爛臺子搖搖欲墜。好傢伙,殺虎口一擂打都不用打了,趕緊往雁門關追吧。
(分卷結束)
………【第一章 龍蛇驚風飛白練】………
第一章龍蛇驚風飛白練
北嶽恆山,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里,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雁山橫代北,飛塞接雲中,雁飛出其間。
西陘之地,重巒迭巘,霞舉雲飛,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於其間。
巍巍恆山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巔的長城,如伏龍脊背,崢嶸嶙峋,將各山巔絕頂聯為一體。
雁門古塞就盤踞在峻拔的雁門山脊之上。
雁門關威震三關,為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雁門關為中原北門,將關之內外隔出了漫天黃沙與風調雨順兩個世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戰場。
“得雁門關得中原,失雁門關失天下”,該關南控中原,北扼大漠。是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抗遼金、明阻瓦剌的國防要塞。留下眾多絕唱與美名。
周時李牧、秦時蒙恬、衛青、霍去病、李廣、隋唐時薛仁貴、郭子儀及宋時楊家將等均駐守馳騁於此。
漢元帝時傾城佳人昭君,也是在此前簇後擁,浩浩蕩蕩,淚眼婆娑地離關出塞。門外,便是另一個未知的世界。
傳說那之後這一**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而自明清時,雁門關確實是另一番繁華景象,商賈雲集,南來北往,經常生交通堵塞。雁門總兵曾設立分道碑,指引行進的車馬人流分開上下路,至今仍在。
中原人向外謀生一般有三個途徑:一為闖南洋,一為下關東,一為走口外,而口外的重要交通線是雁門古道。
春秋戰國時期,嚴狁、樓煩、匈奴等少數民族,不惜長途跋涉翻山越嶺,透過雁門關進入內地,與漢族通婚通商結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許多少數民族,經雁門關克服高山險阻,實現跟內地的交往。
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先都大同又遷都洛陽,使民族交往更加頻繁方便。後來隋唐五代時突厥、沙陀等少數民族,宋元時期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先後同樣經過雁門關進入中原地區,由戰爭到和同為一家,與漢民族攜手共創輝煌的華夏文明。
雁門關乃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流門戶。
時至今日,已是“商埠經濟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雁門關下代州城大小商號三百餘家。商務遠涉迪化、庫倫、海拉爾、北京、上海、蘇州、成都等大中城市。歸化大商號大盛魁掌櫃王廷相便是代州人。古城還有大小票號近六十家,當鋪二十多家,錢莊三十家。這些票號、商號的流通都是從雁門關走向外地。
此時正值陽春,草木始蘇,枯葉未盡。漫山遍野的枯黃藤蔓蓋著黃土,將大地鋪得虎斑豹紋,行走在烈烈風中,感覺無限的悲涼豪邁。身心不禁為此振奮,反而覺得一切都不重要了。
這幾人遠遠行在山路之上,雁門關也不是隻一日二日就能走到的。鳳吟這些天跟著孟恩廣,雖然沒有討教太多拳法,但是就隨著身邊,卻也長進不淺。起先由對孟恩廣身上氣勢感覺到有壓力,後來慢慢隨同那氣勢也長進起來,似乎是被這個師哥的一舉一動激出內在的一種氣息,那氣息如同野獸的殺氣,遇強則強,整日裡充滿活力,氣血充盈,彷彿體內關著一頭猛獸,又似腹中有一團暖流。
而跟袁承興走得近時,又會漸漸平息下來,如同結冰的大河,雖然平靜堅固,卻又清澈流暢,那氣息又在體內隱隱的流動,如此或聚或流衝擊著四肢百骸。
此時出了忻州,再過了原平就要分手了,原平離雁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