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在第一波轟炸機還在起飛的時候。哈爾西就下令第二波轟炸機立即做好出發準備。並且在第一波轟炸機群出發之後立即起飛。
為了最大限度的加強打擊力量,摧毀第二特混艦隊,哈爾西給第二波轟炸機群還安排了12架護航戰鬥機。結果留下來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F4F只剩下了12架(當時,兩艘航母地艦載機配製都是24架F4F,36架SBC,24架TBD,6架偵察型SBC)。第二波轟炸機群還有34架SBC以及20架TBD(有幾架因為故障沒有能夠順利起飛)。這批轟炸機在十點三十五分開始起飛,到十一點過五分,所有戰機都離開了飛行甲板。
等到第二批轟炸機出發之後,哈爾西才讓執行艦隊防空巡邏任務地F4F返回航母加油,然後再起飛執行巡邏任務。到這一步,哈爾西也是孤注一擲的在發動進攻了。他甚至沒有給自己留下退路。將一切的賭注都押在了進攻上。
站在哈爾西地立場,他的判斷並沒有錯。當時美國方面一直認為唐帝國只有第二特混艦隊這一支航母特混艦隊參加了戰鬥,第一特混艦隊還在養傷(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除了“長江”號遭到重創之外,經驗不足的美軍飛行員還將近中“玄宗”號的那枚炸彈,誤認為擊中了“玄宗”號)。也正是如此,哈爾西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幹掉了第二特混艦隊,就算犧牲了第16特混艦隊,還有第17特混艦隊。到時候。第17特混艦隊可以輕易的擊潰唐帝國那支沒有航母的特混艦隊,奪取馬里亞納群島的制海權,把唐帝國趕回硫黃島與小笠原群島,甚至還可以順勢拿下硫黃島與小笠原群島。等到唐帝國第一特混艦隊“痊癒”的時候,“薩拉託加”號與“約克城”號也已經修好,就算用“企業”號與“大黃蜂”號來交換第二特混艦隊的三艘航母,美國海軍在航母上仍然有四比二地優勢,這足以保證戰爭初期的主動權了。
可以說,哈爾西並不笨,而且也不是表現得那麼衝動。他看清楚了這場海戰的戰略意義,才會頂住上級的壓力,相信自己的判斷,並且在最後關頭毫不遲疑的將所有的賭注都押到了進攻上。當然,更幸運的是,他遇了一個“好”對手。
雷少卿也並不差勁,當“隼”式戰鬥機將那架美軍的偵察機給揍下來的時候,他立即下令派出了偵察機,隨後安排兩個小隊的戰鬥機立即升空,並且在三艘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各放了一個小隊的戰鬥機。所有轟炸機都在機庫內做好出擊的準備,只要偵察機發回了訊息,就立即讓偵察機起飛,當然,在此之前,必須得頂住美軍的轟炸。
也許,雷少卿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能夠準確的判斷出敵艦隊的大概方向(這是派遣偵察機的前提條件)。他仍然堅持認為,敵艦隊最有可能在東南方向。其次是東面,只是因為那架美軍偵察機在艦隊東北方向上出現,所以才安排了四架偵察機朝東北方向飛行,而當時派往東南方向上的偵察機是20架,而派往東面的偵察機是12架!雷少卿這一番安排中最為正確的是,他讓這些轟炸機都以最快的速度飛行,並且在到達200海里(當時唐帝國情報機構已經得知,美軍艦載機的極限打擊半徑就是200海里)的時候只做15分鐘的搜尋飛行。然後立即返航(以最快的速度飛行的話,“魚鷹”式偵察機也就最多飛這麼遠)。這實際上為第二特混艦隊爭取來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極為重要的半個小時。
十點二十分,艦隊裡十四艘安裝有雷達的戰艦(六艘大型防空巡洋艦,八艘重巡洋艦)上的雷達全部啟動,在艦隊東面180度的範圍內進行廣域搜尋。十點半,前出的雷達哨艦到達距離航母15海里的海域,這樣艦隊就可以多爭取到五分鐘地防空預警時間。可問題是,前出地兩艘重巡洋艦是在艦隊的東南面與東面,雷少卿沒有派遣雷達哨艦去東北方向。更要命的是。當時在艦隊上空巡邏地四個戰鬥機小隊中。兩個在東南方向上巡邏,一個在東面,只有一個小隊的戰鬥機在東北方向上。而東南方向上的戰鬥機至少需要十五分鐘才能夠趕到艦隊的東北方向!
到十一點十五分的時候,“黃河”號與“珠江”號飛行甲板上待命的兩個防空戰鬥機小隊頂替了第一批起飛的兩個防空戰鬥機小隊。也許在大部分人看來,在這個時候更換防空戰鬥機都是錯誤的決定,可實際上,這最後反而成為了挽救第二艦隊不被全軍殲滅的重要因素。這批戰鬥機在十一點二十二分之前就全部升空了,而五分鐘之後,也就是十一點二十七分,位於“珠江”號航母編隊左側的大型防空巡洋艦“魏徵”號上地雷達發現了來自東北方向上的不明機群,隨即就拉響了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