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亦不抬肩擷肚。清·李用粹《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出多人少,名日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證之氣粗奔迫也。”可見氣短不若喘證呼吸困難之甚。但氣短進一步加重,亦可呈虛喘表現。
2。喘證與哮病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哮指聲響而言,必見喉中哮鳴有聲,有時亦伴有呼吸困難。正如清·程鍾齡《醫學心悟》日:“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首當分清虛實。實喘者呼吸深長有餘,撥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鳴咳嗽,脈數有力,病勢多急;虛喘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勢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則甚。明·張介賓《景嶽全書·喘促》雲:“實喘者,氣長而有餘;虛喘者,氣短而不續。實喘者,胸脹氣粗,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惟撥出為快也;虛喘者,慌張氣怯息短,惶惶然若氣欲斷,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勞動則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長一息為快也。”
2。實喘當辨外感內傷。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證;內傷病程久,反覆發作,無表證。
3。虛喘應辨病變髒器。肺虛者勞作後氣短不足以息,喘息較輕,常伴有面色咣白,自汗易感冒;腎虛者靜息時亦有氣喘,動則更甚,伴有面色蒼白、顴紅,怕冷,腰痠膝軟;心氣、心陽衰弱時,喘息持續不已,伴有紫紺,心悸,浮腫,脈結代。
二、治療原則
喘證的治療應分清虛實邪正。實喘治肺,以祛邪利氣為主。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宣肺、清化肅肺、化痰理氣的方法。虛喘以培補攝納為主,或補肺,或健脾,或補腎,陽虛則溫補之,陰虛則滋養之。至於虛實夾雜,寒熱互見者,又當按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權衡標本,辨證選方用藥。此外,由於喘證多繼發於各種急慢性疾病中,所以還應當注意積極地治療原發病,不能見喘治喘。
三、證治分類
(一)實喘
1。風寒壅肺證症狀: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脹悶,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黏,常有頭痛,惡寒,或有發熱,口不渴,無汗,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證機概要:風寒上受,內舍於肺,邪實氣壅,肺氣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黃湯合華蓋散加減。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適用於咳喘,寒熱身痛者;後方宣肺化痰,適用於喘咳胸悶,痰氣不利者。兩方比較,前者解表散寒力強,後方降氣化痰功著。
常用藥:麻黃、紫蘇溫肺散寒;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菀、白前化痰利氣。
若表證明顯,寒熱無汗,頭身疼痛者,加桂枝配麻黃;寒痰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者,加細辛、生薑;若咳喘重,胸滿氣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宣肺降氣化痰。
2。表寒肺熱證
症狀:喘逆上氣,胸脹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熱,煩悶,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黃,舌邊紅,脈浮數或滑。
證機概要:寒邪束表,熱鬱於肺,肺氣上逆。
治法:解表清裡,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湯加減。本方有宣肺洩熱、降氣平喘的功效,適用於外有表證,肺熱內鬱,咳喘上氣,目脹睛突,惡寒發熱,脈浮大者。
常用藥:麻黃宣肺解表;黃芩、桑白皮、石膏清洩裡熱;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
表寒重者,加桂枝;痰熱重,痰黃黏稠量多者,加瓜蔞、貝母;痰鳴息湧者,加葶藶子、射干瀉肺化痰。
3。痰熱鬱肺證
症狀:喘咳氣湧,胸部脹痛,痰多質黏色黃或夾有血色,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而喜冷飲,面赤咽乾,小便赤澀,大便或秘,舌質紅,舌苔薄黃或膩,脈滑數。
證機概要: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湯加減。本方有清熱肅肺化痰之功,適用於喘息,胸膈煩悶,痰吐黃濁者。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清洩肺熱;知母、貝母、射干、瓜蔞皮、前胡、地龍清化痰熱定喘。
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