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半夏、茯苓、生薑化痰散結,和胃降逆。
溼鬱氣滯而兼胸脘痞悶、噯氣、苔膩者,加香附、佛手、蒼朮理氣除溼;痰鬱化熱而見煩躁、舌紅苔黃者,加竹茹、瓜蔞、黃芩、黃連^選^書^網^x^u^a^n^s^h^u^。c^o^m清化痰熱;病久人絡而有瘀血徵象,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者,加鬱金、丹參、降香、薑黃活血化瘀。
4。心神失養證
症狀: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憂善哭,喜怒無常,或時時欠伸,或手舞足蹈,罵詈喊叫等,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此種證候多見於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誘發。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但同一患者每次發作多為同樣幾種症狀的重複。本證亦即《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所說:“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證機概要:營陰暗耗,心神失養。
治法:甘潤緩急,養心安神。
代表方:甘麥大棗湯加減。本方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自《金匱要略》以來,即將本方作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方劑。
常用藥:甘草甘潤緩急;小麥補益心氣;大棗益脾養血;鬱金、合歡花解鬱安神。
血虛生風而見手足蠕動或抽搐者,加當歸、生地、珍珠母、鉤藤養血息風;躁擾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制首烏等養心安神;喘促氣逆者,可合五磨飲子開鬱散結,理氣降逆。
5。心脾兩虛證
症狀:多思善疑,心悸膽怯,失眠健忘,頭暈神疲,面色不華,食慾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證機概要:脾虛血虧,心失所養。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本方補氣生血,健脾養心,是治心脾兩虛證的首選方劑。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益氣健脾;黃芪、當歸補氣養血;酸棗仁、遠志、茯神、龍眼肉養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氣醒脾,並使諸藥補而不滯。
心胸鬱悶,情志不舒者,加合歡花、鬱金、佛手理氣開鬱;陰虛有火,舌紅、口乾、心煩者,加生地、麥冬、黃連滋陰清熱。
6。心腎陰虛證
症狀:情緒不寧,心悸,眩暈,健忘,失眠,多夢,心煩易怒,口燥咽乾,或遺精腰痠,婦女則月經不調,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機概要:陰精虧虛,陰不涵陽。
治法:滋養心腎。
代表方:天王補心丹加減。本方滋陰降火,養心安神,適用於陰虧血少,心腎陰虛之證。
常用藥:地黃、山藥、山茱萸滋補心腎;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丹參養心安神;天冬、麥冬、玄參、丹皮滋陰降火。
心腎不交而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遺精較頻者,加芡實、蓮鬚、金櫻子補腎固澀。
【預後轉歸】
鬱病的預後一般良好。病程較短,而情志致病的原因又是可以解除的,通常都可以治癒,而在受到刺激後,病情常有反覆或波動,易使病情延長。病程較長,而情志致病的原因未能解除者,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才能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若鬱證經久,痰氣互結,或化火上擾,或內蒙心神,可以發展成癲狂,臨床應加重視。
【預防調護】
適當參加文體活動,增強體質,注重情志調護,正確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鬱怒,防止情志內傷,是防治鬱證的重要措施。同時,醫務人員深入瞭解病史,詳細進行檢查,細緻解釋病情,使病人能正確認識和對待疾病,增強治癒疾病的信心,並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進鬱證的好轉乃至痊癒。
【臨證備要】
1。鬱證以情志所傷、肝氣鬱結為基本病機,因此疏肝理氣解鬱既是鬱證早期的常用治法,也是鬱證總的治療原則。理氣藥的選用,注意忌剛用柔,防香燥耗陰,尤其對久病陰血不足之體,更當謹慎。陳香櫞、佛手、綠萼梅、玫瑰花等藥性平和,理氣而不傷陰,無論鬱證新久,均可適當選用。應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本病證的優勢,同時注重精神治療的重要作用。
2。鬱證一般病程較長,用藥不宜峻猛,宜輕靈,苦辛涼潤宣通,勿投斂澀呆補,重濁滋膩。在實證的治療中,應注意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清熱而不敗胃,祛痰而不傷正;在虛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補益心脾而不過燥,滋養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