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旋轉,到尾噴口的時候,它就產生了一個夾帶力,助力膨脹空氣的排出,也即是說,相應的增加了一部分向後的推力。
基本原理就是這樣,當然發動機裡面不會這麼簡單,還需要利用超燃衝壓原理以及震爆波原理,使發動機的熱膨脹做工產生最大的推力。但是取消風扇、主軸、壓氣機等機構則是肯定的了。
沈丹青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從來不迷信前人的經驗,敢於大膽的懷疑與否定。像六代機,如果不進行大膽的創新,是不可能研發出來的。
第二天還是開會,這次是艦艇研發團隊的會議。開始的流程還是一樣,沈丹青等劉處長講了一個把小時的會議保密條例,帶頭象徵性的鼓了一下掌就開始發言:“各位,你們將要研製的船用發動機比較簡單,只要在我們現有的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就可以了。而且改造的內容不多,基本上可以照抄。
因此,我今天就不講船用發動機,單講我們需要怎樣的軍艦。在我的想像中,我認為現在的軍艦都是以前的延續,有點落伍了,哪怕是美國最先進的宙斯盾巡洋艦。不是說它不夠先進,而是不夠創新。
那麼怎麼才算是創新呢?我想像中的先進軍艦,叫做隱身潛航艦,它不是潛艇與軍艦的結合體,因為它不必注重潛艇的一些效能,它還是軍艦,一種能夠有效躲避敵人雷達與衛星偵察的新型軍艦。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那麼海平面其實也是有曲率的,如果我們的軍艦與海平面齊平,甚至是低於海平面,那麼敵方的艦艇肯定不能偵察到我們的軍艦。
至於潛航艦本身怎麼偵察到敵方,那就得藉助衛星和飛機了。也可以使用自身攜帶的微型無人飛機,使用定向無線傳輸技術,敵人是發現不了那麼小的無人飛機的,除非是到了面前。至於防敵方的飛機,則是依靠艦艇自身的防雷達電磁波隱身效能。
現代海戰,主要是依靠導彈,各式各樣的導彈,導彈可以採用垂直髮射,那麼軍艦在水面或在水下都不受影響。這和二戰以前的炮戰有很大區別。
怎樣有效地隱藏和保密,這就是你們今後要著重研究的課題。先敵發現又先發制人,這將是海戰百辨不破的真理。
潛航艦和現在的軍艦外形還是有所區別的,它是貼著水面航行,有時為了躲避衛星,它還必須潛入水下。
以水面巡航為主,因為它主要的職責還是巡邏海疆。它要能高速巡航,最高航速為40到50節左右,航速必須高於民用船隻和航母。
必須有一定面積的水面甲板,第一是作為海軍出操訓練用,第二是放飛和收回無人飛機所用。
它必須有很強大的反艦反潛效能,攜彈必須有一百枚以上。看造價,如果造價過高,可能要研製兩款大小不同的潛航艦。一款排水量超過萬噸的主力艦艇,要求有不低於美國宙斯盾巡洋艦的能力,能反導防空,有一定的區域拒止能力,能單獨對付敵方航母戰鬥群。
還有一款三千多噸的護衛潛航艦,主要職責是巡邏海疆,反潛防空,有能力單獨對付敵方巡洋艦等主力艦艇。
武器除了常規各款導彈之外,還必須研製一款非核微波電磁炮,說它是炮,但它其實不是炮,它發射的是微波束。能造成敵方導彈和飛機的電子裝置燒焦或短路,敵方飛行員因溫度過高而迅速死亡,從而實現攔截敵方導彈和飛機的方法。
它的優點很多,第一,它不是點對點的殺傷,而是點對面的殺傷,能同時對付多個目標,有一定的區域拒止能力。第二,它反應速度快,能達到或接近光速,以目前的導彈或飛機,根本無法防備,只要發現,即能摧毀。我們非常需要這款武器,請大家務必研製出來,需要人手和支援就向我打報告,這是你們的第一要務。……”
這次會議,沈丹青提出了他的兩個設想,第一是隱身潛航艦,這是一種新型艦艇,在沈丹青的前世都沒有,是他自己的獨創想法。實際上他認為現在的艦艇都是延續以前的老思路,那是排對炮戰時候的產物,資訊傳遞靠燈光和旗號,發現敵人靠眼睛,那樣桅杆越高越佔優,能搶先發現敵人。而現在已經是衛星通訊了,發現敵人靠雷達和衛星,那麼隱身就成為第一要素。相對於水面艦艇,潛航艦的優點不言自明。
有了潛航艦,連潛艇都沒必要配置了,潛艇的任務,潛航艦都能做,但潛航艦的水面攔截,區域巡航,防空反導任務,潛艇卻無法勝任。它的航速太慢了,只要露頭,容易被敵方摧毀。可以說潛航艦就是一個多面手,是最符合現代戰爭的一種優秀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