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但佈防有序,嚴陣以待,英軍詭稱願與藏軍談判。英軍剛抵4000多米高原,氣候寒冷,一時不能適應,故作此緩兵之計。藏曆正月十四日早晨,藏軍代表拉丁色、朗色林二代本等與英軍代表談判。英軍代表榮赫鵬聲稱:“既然議和,為表示誠意,我軍先將子彈退出槍膛,也要求貴軍指揮官下令將火槍的點火繩熄滅。”雙方照辦。但英軍的步槍退出一發子彈後,拉動槍栓即可將另一發子彈頂入槍膛,而藏軍的火藥槍,須用點火繩點燃後方可引發子彈,熄滅火繩等於放棄武器。談判進行約15分鐘後,英軍尋找藉口率先開槍,戰鬥打響,藏軍官兵中計,慘遭屠戮。一位參加此次戰鬥的英軍士兵當晚給母親的信中寫道:“這場大屠殺太令人噁心了,儘管將軍命令儘可能地擴大戰果,我還是停止了射擊,那場面太慘烈了。”(參見《蒼茫西藏》,子文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孜》,徐平、路芳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版)紀念碑的醬紫色,與周圍的環境形成鮮明反差,給人一種強烈的警示。坐車繼續往南,進入亞東地界,植被漸漸蔥綠起來,和林芝的風景有些近似。我們先去參觀的是東嘎寺。1951年,十四世*喇嘛曾在這裡待過半年多。當人民解放軍突破金沙江、佔領昌都之時,*喇嘛和噶廈政府決定讓亞東河谷,英國人當年就是從這裡進入西藏的,河谷中還有清代海關等機構遺址 2005年6月19日攝*喇嘛轉移至亞東。這裡處在印度邊境,一旦發生意外,可隨時逃往印度。1950年12月20日,在位的*喇嘛帶著噶廈政府方 的少數高階官員以及噶廈的金銀財寶離開拉薩,於1951年1月2日到達亞東。前往亞東之前,噶廈任命第二代本桑頗·丹增頓珠和堪窮土登列門前往昌都,協助阿沛到北京進行談判。*喇嘛抵亞東後,噶廈又委派凱墨札薩和仲譯欽莫拉烏達熱·土登丹達率另一談判代表團趕往北京。7月7日至10日,西藏“民眾大會”在亞東召開,作出了*喇嘛返回亞東的決定。在最後決定之前,還舉行了抽籤卜卦儀式,由神來裁決。7月14日,*代表團在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張經武的帶領下抵達亞東,同西藏的高階官員和*喇嘛舉行了會晤,並向*喇嘛轉交了毛澤東的信。7月20日,*喇嘛透過北京的民族事務委員會向毛澤東發去一封電報,對張經武的到來表示歡迎,並表示返回拉薩、阿沛帶著《協議》原件到達以後,將召開西藏“民眾大會”討論《十七條協議》。7月23日,*喇嘛返回拉薩。後來在拉薩舉行的“民眾大會”建議*喇嘛認可《十七條協議》。10月24日,*喇嘛正式致電毛澤東主曲美雄谷抗英紀念碑 2005年6月19日攝東噶寺主殿 2005年6月20日攝東噶寺裡*喇嘛和張經武會晤的房間 2005年6月20日攝席,表示擁護《十七條協議》。(參見《喇嘛王國的覆滅》,梅·戈爾斯坦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版;《*喇嘛自傳》,經聯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東嘎寺裡,張經武和*喇嘛會晤的地方,至今保持原樣。房間相當狹小簡陋,裡面僅一沙發、一茶几,牆上掛著一張*喇嘛和張經武等人的合影。從亞東縣城下司馬鎮開車到與不丹接壤、海拔4545米的乃堆拉山口,大約需要40分鐘。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驟降,路邊已能見到積雪,點綴其間的杜鵑花顯出幾分冷豔和孤傲。兩國的邊防官兵顯然相互都熟悉,我們過去後,要求和不丹邊防軍人合影,對方都很熱情。其中的一位還主動用不流暢的漢語問中央*部的高飛處長是從哪裡來的,聽說是從北京來的,馬上又跟一句“大官啊”,高處長答“普通老百姓”,沒想到對方竟冒出一句:“那很厲害啊!”弄得大家都樂了。離開亞東前,我們又參觀了噶舉寺。該寺的主殿已是危樓,不能上樓參觀,一層左邊的殿堂還較堅固,門楣上懸掛有清駐藏大臣升泰題寫的匾額“大放光明”。噶舉寺在“*”時被毀損嚴重,連該寺第一任活佛的靈塔都被炸被挖,原址上現在還能看到裸露在外的鋼筋條和半截塔基,不過後來已在旁邊為之重修了靈塔。噶舉寺裡駐藏大臣升泰題寫的匾額“大放光明” 2005年6月19日攝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八援藏的縣委書記方 在西藏,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缺氧不缺精神。”這話對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一種讚美,也是對高原人的一種生動描述。對內地援藏的人來說,這更是一種真實寫照。一到亞東,至帕裡鎮,縣委書記梁海虹即早早趕來迎接。他是上海來的援藏幹部,年紀不大,卻充滿活力,自信而有魄力,說起亞東,如數家珍。我們在林芝、山南見到的援藏縣委書記,大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