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趣。所以羅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
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透過《租界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
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少年說完好象知道老者想問什麼,直接開口說道:“而另外一個戰場上面,華夏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1920年代的華夏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透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司令的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北伐軍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舊軍閥,而且國民政府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奉系軍閥張作林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在1928年發動了“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靠,並且逼迫張作靠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東北軍總長官)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向於同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制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佈“東北易織”,接受南京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華夏東北本地軍閥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華夏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滿洲國”,將清朝的末代皇帝博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華民國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稱之為“偽滿洲國”。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
日本軍隊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勾橋之變,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七七事變後,建立了國民黨、共產黨合作抗日民族同意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華夏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他先後指揮了松鹿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至1938年10月,使日軍傷亡45萬餘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華夏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團結抗日的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華夏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引公約。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問等去蘇聯會談,8月兩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老者點點頭笑道:“如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國是華夏,多的我們也不用多說,這一次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華夏本身是本著冷眼旁觀的態度,華夏並不願意參與到這一次世界大戰裡面來,但是做為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他們當時的輝煌可不是像現在我們華夏一樣。”
少年也點點頭笑道:“德國的確很輝煌,先是在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電戰”。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援。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敗。
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