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科呢,大明朝的禮科比較奇怪,他主要任務有三種,第一種是掌控各種禮儀制度,比如皇家的喪葬等事,比如皇帝的登基,祭祀天地等等,可是他還兼顧著管理各級學校,科舉考試的權力,最後則是負責接待外賓,出使藩國。
掌控禮儀制度這點還很後理解,很符合這個部門的名稱,管理教育機構和考試,就有些牛頭不對馬嘴了,兼顧外交更是有種亂點鴛鴦譜的樣子,但是如果瞭解古人的觀念,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對古代國家來說,“禮”這個字代表的,可不僅僅是禮貌,而是大的禮儀,或者說叫做制度,從組織喪葬儀式,到組織國家運作,儒家都歸於禮儀制度中,而教育是為國選拔人才,是管理國家的最重要內容,歸於禮部沒有什麼奇怪。而且對於國家來說,科舉考試牽扯到千萬人的命運,甚至國家的命運,這種考試的重要性,不低於舉行祭天的儀式。
至於監管外交,這就是儒家對外交的理解問題了,對他們來說,對外交往最重要的是,不要有辱國體,至於會不會損失利益那只是其次,所以必須派這些懂得禮儀的大臣出使,讓番邦見識見識什麼是華夏禮儀。
但是針對禮部的考試就有些困難了,而且楊潮也不想真的把外交部,這個後世最重要的部門交給一群老夫子,楊潮認為中國最適合做外交官的,是懂得兵法韜略的縱橫家,而不是滿口禮儀的儒家夫子。
因此禮部的選拔,只需要考慮教育一項,反正孔子在後世就是老師的代表,他最大的貢獻也正是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而不是那些理想化的施政綱領。
於是楊潮的禮科考試,就只向各個教書先生開放,這些教書先生一般都是多次科舉不中的秀才,一邊教書為生,一邊默默努力。八股文章這些人可能做的不是太好,但是教書經驗嗎,還是有一些的,儘管也沒有多麼出彩,就是給童子開蒙等,但總好過什麼經驗都沒有的人。(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二節讓對的人做對的事
這些考核的內容,去年就已經制定出來,跟黃鳳府等幾個文官商議過數月,向他們講明自己的選拔方式和目的,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清楚的理解,並且吃透之後,今年一過年立刻就開始施行,相關政令已經在山東、江南、江西等地宣示出去,三月就要進行考試,鼓勵符合條件的人士積極參與報名,並且努力準備。
而這些告示發出去後,引起的反響極為激烈,首先是縉紳階層對此大肆抨擊,簡直如同亡國一般悲憤,但是商人、工匠和老夫子們,則熱烈回應,報名的人物極多,篩選工作十分艱辛,據目前統計上來的數字,吏科參與考試的人數達到萬人,禮科都有八千人之多,工科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千人。
顯然商人階層和老夫子們的知識水平和自信程度要高過工匠階層。
作為商人,尤其是大商人,除了白手起家的那一批人外,基本上都有條件接收教育,讀書識字必不可少,也懂得一些商業知識。而他們也有對權力的強烈渴望,無論是官商勾結,還是徽商賺錢後就開始大力培養子弟讀書科舉,都是這種情節作祟。
那些老夫子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個就是教書為業,除了極個別淡泊名利的夫子外,其實大多數都是迫於無奈才一直教書,有機會誰不想當官,多少頭髮花白的老夫子跟自己的學生一起走進考場的情景讓人感慨萬千。
而工匠階層文盲率還是很高的,楊潮的父親楊勇就是一個目不識丁的鐵匠,這樣的人顯然是不可能符合考試條件的。但是像白磊那樣。世世代代都是工部都水司的匠戶。要掌握一些水利知識顯然是讀過書的,起碼認字不成問題。
因此雖然既得利益集團縉紳階層對楊潮的科舉制度大肆抨擊,很多人都悍不畏死大發詆譭之言論,可是在三個階層,尤其是商人和老夫子們的歡呼聲中,這些詆譭興不起波瀾來,不提財雄勢大的商人了,如果那些縉紳真敢阻撓科舉。這些老夫子恐怕能活吃了他們。
至於工匠階層,則氣弱了許多,他們自己都很不自信,幾千年來始終沒有掌握過權力,他們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能夠掌握權力的階層,只以能夠靠手藝吃飯為滿足。
這讓楊潮有些傷身。
要知道楊潮最重視的其實是工匠階層,這個階層將來會分化出工業資產階層,那才是能夠真正強國的階層,是下一個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階層,可這個階層此時顯然還沒有底氣。
至於商業階層。也是另一個工業資產階層的來源,但是這個階層作為一個附屬權力階層的附庸已經數千年了。他們自身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