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端起酒杯飲了一口,“所來為何?”
“太學院上下無不景仰七賢大名,幾月前之遊,嵇先生缺席,我等無不惋惜,今次想再次誠邀嵇先生入太學……”任旻微微紅了臉,道:“還請嵇先生能夠答應。”
“同邀之列還有何人?”
“喔。”任旻沉吟,道:“七賢裡除了山先生無暇應邀外,都應允了。”
“如此……”嵇康淡淡一笑,抬頭看了看天色,話題一轉,不在太學院之邀上多逗留,只溫和地詢問了太學院最近的概況等。任旻雖然不明白嵇大師是何態度,但見嵇康主動談及,格外興致勃勃,話也顯得分外多。
“近日課題是正始年間的那篇《至公論》,加上這次七賢應邀,全院上下無不奮筆疾書,挑燈夜戰。無不希望能得七賢指點一二。”
嵇康忽略掉後面的話,只聽進了上半句:“至公論……是當年曹羲勸告曹爽秉持‘至公’道,不可過分聽信何晏、鄧颺等人驕奢之辭的文論?”
“啊,是!夫子要我等全面辨析。可……”任旻頓住,耷拉著腦袋:“學生才疏學淺,可有幸得以聽嵇先生一言?”
嵇康抬眸淡淡撇去一眼,未語。
任旻意識到什麼似的,連忙道:“啊,
38、第三十七卷 。。。
嵇先生請勿放在心上,傾豪一時口誤,想必唐突了嵇先生。”
聽著任旻的話,嵇康輕笑了一聲:“毋須如此戰戰兢兢。”
他一怔,露出苦笑:“面對嵇先生這樣的人,說不緊張才是騙人的。”
嵇康失笑著搖頭:“胡說。我不過是一屆平凡鐵匠罷了。”
任旻聽了,卻不由得露出肅然起敬的表情,站起身,恭敬地施了個禮:“嵇先生,傾豪惶恐。”
“為何?”我的丈夫挑眉。
“嵇先生該是清楚,現下不論是入仕入府,首當重要的便是家世,傾豪祖上皆是種田為生,因此四處碰壁,直至後來才無意遇夫子收留,幾番努力才終得進太學。其間一波三折,因家世不盛,較於他人需得付出何止十倍的努力。”他語調十分緩和,卻堅定有力地傳進我的耳裡。“而這樣的世風之下,嵇先生如此清高自潔,不為權勢所動,過著如隱士般的生活,打鐵作詩,看似平淡安逸,實卻有寬大胸懷,細心觀察朝政變化,憂國憂民。一篇《太師箴》以明帝王之道焉。實在讓傾豪欽佩無比。傾豪曾告誡過自己,定要活出嵇先生這樣的風骨。”
39
39、第三十八卷 。。。
“傾豪有幸能夠拜讀,並且得以見嵇先生真跡。同時卻也十分憂心。”
嵇康飲酒,聽到這兒,朝他看去一眼。“請說。”
“嵇先生知道現在是曹魏和司馬爭權之威脅的時期,任何輿論都很敏感,而您又是名震天下的才子,您說的一句話都足以造成一陣轟動。《太師箴》一出,除治國之道外,不少人競相討論,文中荒誕君主有痛指司馬家的意味,您就不怕此事引了司馬家的注意……”
“惹禍上身?”嵇康接過話頭。
“難道嵇先生不曾想過?”任旻訝異地道。
“先坐下罷。承蒙關心。但……嵇某不是不曾。而是不屑。”嵇康微微嘲諷的道:“我做我的文章,與他們何干。亂政朝綱,敢做還怕人言?”
我在一旁聞言,還是忍不住嘆了口氣:早該知道的……他就是這脾氣。
接著又聽他道:“從中平元年(從黃巾事件爆發後一連串的動盪)至今,戰爭連年不斷,每一寸土上都透著戰場硝煙的味道。都說亂世出英雄,可英雄在戰爭中揚名,士兵卻在戰爭中喪命,平民流離失所。勉強存活的人,卻不知道未來之望,這一切只因當朝者荒誕,將帝王權利視為己有,罔顧天下百姓生死存亡。而現今,天下好不容易平靜了些,又碰上司馬家虎視眈眈……”
“……嵇先生憂心的是,百姓平靜的日子,並不會太久。是也不是?”任旻認真地聽。常聽外人言,嵇康一向是少言寡語,今日肯與他相談是否是被他的一番話觸動,但這絕對是一大榮幸。
嵇康頷首:“不錯。我很清楚現下的平靜,只是醞釀日後的政變。而士人所受的道德觀念使自己無法置身事外,我雖不說,卻不代表我不關注。”嵇康放下茶杯,雙目筆直地和任旻對視。“但士人的力量在這樣的亂世下卻是微薄的,有多少才華橫溢的名士隱居山林,也有投身軍閥試圖施展自己的滿腔抱負,而更多的人則失去了冀望,在進或退兩難中,愁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