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薦信中如此寫到,最終在骷髏會的朋友的幫助下《華盛頓時報》資助了亨利•盧斯到中國的採訪,或許是亨利•盧斯出生在中國並在中國長大的原因說服了報社,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說著一口熟練北方官語,在中國長大的他熟知中國的一切。
在得到《華盛頓時報》贊助的三千美元的採訪經費之後,亨利•盧斯立即買了一張中國郵輪公司的中等艙船票起程來到了中國,這片闊別達六年之久土地。
“哦!上帝!我看到了未來,這裡的一切都是奇蹟!”
來到西北的幾天裡,亨利•盧斯被眼前的這座充滿東方韻味的現代化城市驚呆了,以至於只能用這一句話來形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亨利•盧斯很難想象這座城市在三年前竟然還只是一片荒原,城區內林立的高樓大廈,規劃良好生活社群,在城市周圍數十公里內以衛星城散佈的種類繁多的工業區。
“我的朋友,很難相信,僅僅只用的幾年,你們就創造了這個奇蹟!相信嗎?昨天有新一家工廠投產,只用了三個月!三個月!在美國,他們甚至還在挖著地基!”
亨利•盧斯一邊吃著在美國懷念不已的中餐,一邊極其誇張的讚歎著幾天來在西北的耳聞目睹,並和自己的老朋友沈善修分享著自己的驚訝。
在一家建築事物所工作的沈善修是亨利•盧斯在芝罘學校那所被稱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好的英語學校”讀書時的校友,在學校時兩人並不算熟悉,直到六年前亨利•盧斯隻身在前往英國的郵輪上結識後沈善修,兩人在郵輪建立彼此間的友誼。
這次來西北採訪,亨利•盧斯自然想到自己的這個朋友,在西北工作了一年半的“老西北人”,不過有了朋友的幫助,亨利•盧斯甚至以在中國出生的優勢,申請到了B級身份證,在西北的通行要比其它的外國記者更方便。
“我是中國人!”,這是在西北採訪的最大優勢!
“亨利,在西北有一句名言,我們要像一百年不發生戰爭那樣工作,要像明天可能爆發戰爭那樣做好準備。在西北幾乎所有的工作都以戰時狀態去進行,每一個工地、工廠都採取了一種幾乎是24小時工作制,就是機器不歇人休息,輪班倒制度,所以西北的工業也很快地發展起來了。你說的那家工廠是家紡織廠,現在我們只用六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一座200立方鍊鐵高爐並投產。如果說這是奇蹟的話,我更願意說這是戰時狀態創造的奇蹟!”
幼年時同學的驚訝讓沈善修隱覺一絲自豪,來自外國人的稱讚和驚訝是對西北取得的成就的承認,同樣是對中國發生鉅變的承認。在說話時沈善修的臉上帶著濃濃的得意之色,西北的工業速度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蹟。
戰時狀態是西北工業的特點,這一切完全受益於司馬從後世蘇俄在衛國戰爭時東遷工業中提取的成熟經驗。速度!這是當時東遷工廠最根本的要求,當時蘇俄東遷的1523家大型企業,其中大半都在西伯利亞以及中亞荒原上重建,並在半年內恢復生產,其中太多的成熟經驗值得西北借鑑,這些成熟的經驗是西北工廠建設速度的根本保障。
在此之前,建立一家大型機械廠,僅建廠房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而採用蘇俄的戰時模式,先標定廠房位置,數十個施工隊同時施工,在建廠房的同時夯實廠房地基、鋪設廠房地面,隨後安裝除錯機構工廠所需要的一切施工完全是同步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施工,在廠房建成的同時,工廠已經投入了生產,在生產中重新除錯。過去需要兩年才能建成的工廠,現在只需要半年,儘管基建投資額因而增加數倍,但提前一年半投產帶來的利潤,遠超過基建增加投資。
“嗯哼!這些我都在報紙上看到過了,你們創了一個全新的模式,甚至於英國、法國、甚至於美國的工業專家都跑到你們這裡學習你們的戰時建設模式。不過我想他們更想學習的是你們的西北生產模式,西北的工廠的生產效率是美國的十五倍!同樣一家工廠、同樣的機械,你們的生產效率比美國高出十五倍。我想這才是美國的企業家們要學習的東西!沈,到底是誰發明了現在的這種生產模式?”
亨利•盧斯點頭說道,在來中國的郵輪上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