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部分

那是絕對不能用來修曾氏一族祖先廟宇的。再說,宗聖誕生之地貧困到如此地步,宗聖後人衰敝到這等模樣,也是天數,非人力所能遽振。曾國藩在曾參塑像前沉思多時,最後祝道:“宗聖在天之靈安妥,七十代不肖孫國藩虔誠禱告,願我聖祖保佑剿捻軍事順利,捻亂早日平息,百姓早得安樂,國家早得昇平,待海晏河清、國泰民安之時,不肖孫再來叩謁我聖祖,率合族人重修廟宇,擴建書院,讓聖祖道德文章世代相傳,永不中斷。”

禱完起立,曾廣莆開啟後門。後面還有一間屋,名曰啟聖廟。傳說當年曾參在這裡“吾日三省吾身”,併為之取名曰養志樓。曾國藩見啟聖廟更不如宗聖廟,半邊牆已倒塌,未倒的部分也朽敝不庇風雨。他在院中站了站便出來了。曾廣莆說:“孫子家就在廟邊不遠,已備下涼茶,請叔祖賞臉,到孫子屋裡坐坐。”

曾國藩也想見見宗子家的情況,便點頭同意了。

出宗聖廟向左拐,走過百來步,便到了五經博士的家。住宅佔地面積倒不小,但只有兩間舊屋,從地面上儲存的痕跡可以看出當年鼎盛時期的概貌:高大的頭門、二門,寬廣的堂屋、迴廊,以及約有百把丈長的圍牆。可是現在一概頹毀無存。曾廣莆在空坪上擺了兩張桌子,上面放了些茶水、果點。曾國藩略坐一坐,站在門口看了一眼宗子的內室。

內室窄小陰暗,擺設簡陋不堪,就連雍正皇帝親賜的“省身念祖”匾也無懸掛之處,只庋置於一張舊桌上。曾國藩在心裡嘆息不已:宗子家尚且如此,宗聖後裔的狀況可想而知了。他不想再在嘉祥縣呆下去,擬明早就回濟寧州,經不住曾廣莆和另外幾個曾氏長者的苦勸,第二天只好又到了嘉祥城外四十里的南武山曾參的墓地。

此處也有一個宗聖廟,比起縣城裡那個廟來要強多了。廟在南武山下,周圍一帶全是頑石,不生草木,因而廟內外二百多株嘉慶年間所植的柏樹,顯得特別珍貴,襯托出一派森森古柏繞聖廟的肅穆氣氛,令曾國藩稍覺欣慰。廟宇保管得還算是完好,曾參的塑像無損壞,兩廡還有弟子陽膚、樂正、子春等人的塑像,中有宗聖門,前有石坊三座,還有兩座碑亭。一座是明萬曆年間太僕少卿劉不息的《重修宗聖廟記》,一座是乾隆皇帝親撰的《宗聖贊》。從廟裡走出來,曾國藩又去看了看曾參的墓。

墓道兩旁豎立著幾個石馬、翁仲,但享堂已片瓦無存,長著亂草的圓墳前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郕國公宗聖曾子之墓”九個字。曾國藩對著墓碑又一次恭行三跪九叩大禮。曾廣莆帶著一批人在墓旁擺上供果,焚化錢紙。禮畢,曾國藩圍著墓走了一圈。

曾廣莆對他說:“因為年代久遠,宗聖公墓早已佚亡,不知葬在何處。前明成化初,南武山有個打魚的老頭子,一次走路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千年古洞,意外地在古洞中發現一具懸棺。懸棺邊的石壁上刻著‘曾參之墓’四個字。漁翁爬出洞後,立即把這一發現告訴了曾氏後人,並由山東守臣上奏朝廷。曾氏後人把懸棺取出來,就在古洞邊為宗聖公建了一座墳墓,同時把古洞填塞了。弘治十八年,山東巡撫金洪奏請建享堂、石坊,一直到道光年間,都還儲存得很好。這些年來逐漸敗壞,也無人再修了。”

說罷,連連嘆氣。

曾國藩問:“南武山一帶住著多少宗聖後人?”

“三百來戶。”曾廣莆答。

“都做些什麼事?”

“過去都種莊稼,從道光末開始,不種莊稼,改種鴉片了。”

“種鴉片?”曾國藩搖了搖頭,“獲利大嗎?”

“雖然有些收益,但縣裡官吏勒索太多,比種莊稼強不了多少。”曾廣莆說,“不過要清閒點。”

曾國藩不再問話了。他登上一個小山坡,縱目望去,只見周圍山石頑獷,地勢散漫,全無一點山水環抱、氣勢團聚之象,對墓裡葬的是不是真正的宗聖遺骸甚表懷疑,但他沒有說出來。

回到嘉祥書院,曾國藩只是和縣令程繩武談嘉祥的經濟民生以及前兩年捻軍在這裡的活動情況,再不問及宗聖的事。曾廣莆急了,他和族人們商議著。好不容易捱到縣令告辭,曾廠莆忙進來,對曾國藩說:“叔祖這兩天回籍朝祖,曾氏闔族倍感榮幸,大家在一起計議,都說這次重修族譜,非請叔祖出面不可。”

曾國藩道:“我雖是宗聖後人,但我家這一支遷到南面已近兩千年了,再由我出面修嘉祥境內曾氏族譜不太合適,且我軍務在身,也無暇辦這個事。”

一開頭就碰了個釘子,曾廣莆大為失望,他仍不甘心:“叔祖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