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痛與胃痛
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狀,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常需鑑別。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噁心、噯氣等胃病見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狀在腹痛中較少見。
2。腹痛與其他內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狀
許多內科疾病常見腹痛的表現,此時的腹痛只是該病的症狀。如痢疾之腹痛,伴有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霍亂之腹痛,伴有吐瀉交作;積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塊為特徵;鼓脹之腹痛,以腹部外形脹大為特點等。而腹痛病證,當以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
3。內科腹痛與外科、婦科腹痛
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後腹痛,疼痛一般不劇,痛無定處,壓痛不顯;外科腹痛多後發熱,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壓痛明顯,見腹痛拒按,腹肌緊張等。婦科腹痛多在小腹,與經、帶、胎、產有關,如痛經、先兆流產、宮外孕輸卵管破裂等,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腹痛性質
一般而言,實痛拒按,虛痛喜按。實痛一般痛勢急劇,痛時拒按,痛而有形,痛勢不減,得食則甚;虛痛一般病勢綿綿,喜揉喜按,時緩時急,痛而無形,飢而痛增。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無間斷,堅滿急痛,遇冷痛劇,得熱則減者,為寒痛;痛在臍腹,痛處有熱感,時輕時重,或伴有便秘,得涼痛減者,為熱痛;腹痛時輕時重,痛處不定,攻衝作痛,伴胸脅不舒,腹脹,噯氣或矢氣則脹痛減輕者,屬氣滯痛;少腹刺痛,痛無休止,痛處不移,痛處拒按,經常夜間加劇,伴面色晦暗者,為血瘀痛;因飲食不慎,脘腹脹痛,噯氣頻作,噯後稍舒,痛甚欲便,便後痛減者,為傷食痛。暴痛多實,伴腹脹、嘔逆等;久痛多虛。
2。辨腹痛部位
脅腹、少腹痛多屬厥陰肝經病證;臍以上大腹疼痛,多為脾胃病證;臍以下小腹痛多屬膀胱及大小腸病證;臍腹疼痛,多為蟲積。
二、治療原則
治療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應根據辨證的虛實寒熱,在氣在血,確立相應治法。《醫學真傳》說:“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瀉為通,則妄矣。”在通法的基礎上,結合審證求因,標本兼治。屬實證者,重在祛邪疏導;對虛痛,應溫中補虛,益氣養血,不可濫施攻下。對於久痛入絡,綿綿不愈之腹痛,可採取辛潤活血通絡之法。
三、證治分類
1。寒邪內阻證症狀: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溫痛減,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清稀或秘結,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緊。
證機概要:寒邪凝滯,中陽被遏,脈絡痺阻。
治法:散寒溫裡,理氣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加減。良附丸溫裡散寒,正氣天香散理氣溫中,兩者合用,共奏散寒止痛之效,適用於寒邪阻遏中陽,腹痛拘急、得熱痛減的證候。
常用藥:高良薑、乾薑、紫蘇溫中散寒;烏藥、香附、陳皮理氣止痛。
如寒重,痛勢劇烈,手足逆冷,脈沉細者,可加入附子、肉桂辛熱通陽,散寒止痛;若少腹拘急冷痛,屬肝經寒凝氣滯者,可加吳茱萸、小茴香、沉香以暖肝散寒;腹中冷痛,兼見便秘,加附子、大黃以溫通腑氣;若夏日感受寒溼,伴見噁心嘔吐,胸悶,納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膩者,可酌加藿香、蒼朮、厚朴、蔻仁、半夏,以溫中散寒,化溼運脾。
2。溼熱壅滯證
症狀:腹部脹痛,痞滿拒按,胸悶不舒,煩渴引飲,潮熱汗出,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證機概要:溼熱內結,氣機壅滯,腑氣不通。
治法:洩熱通腑,行氣導滯。
代表方:大承氣湯加減。本方具有軟堅潤燥、破結除滿、盪滌腸胃的功能,適用於腑氣不通,大便秘結,腹痛拒按,發熱汗出的腹痛。
常用藥:大黃苦寒洩熱,攻下燥屎;芒硝鹹寒瀉熱,軟堅散結;厚朴、枳實破氣導滯,消痞除滿。
若燥熱不甚,溼熱偏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梔子、黃芩清熱瀉火;若痛引兩脅,可加鬱金、柴胡理氣化瘀止痛;如腹痛劇烈,寒熱往來,噁心嘔吐,大便秘結者,改用大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