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是整六張的人了,跟早先的人比,也就四十一二歲吧,我這麼估量。近百年,多少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全死在半道上了。他們,二三十歲就幹大事,轟轟烈烈。不死也活不長,四五十歲就走,來去匆匆。活,活得短促;死,死得乾脆。哪像現在,借藥力或其他什麼把時間抻長。最後多出幾張又怎麼樣?出入醫院,纏綿病榻,想起來就犯怵。

所謂七十年代,照理說,是1971到1980年;八十年代,是1981到1990年。但我的感覺,1966到1977年才是一段,叫七十年代;1978年到1989年是另一段,叫八十年代。

二次大戰”前,奧威爾寫過《上來透口氣》。故事的主人公(胖子保靈)是夾處於兩次世界大戰,一次已經發生,一次即將發生。有個黑乎乎的轟炸機,跟噩夢一樣,老是在心頭盤旋。小時候釣魚的池塘,明明記著挺美好,瞞著老婆,驅車前往,就是為了看一眼。等他到了,什麼都看見了,卻大失所望。

這種懷舊感,我也有。有人說,人一懷舊,寫*,就說明他老了,是這樣嗎?人會變老像枯葉一樣從生命之樹上掉下來,並不可怕,早晚如此。可怕的是,他忘了自己也曾經年輕,還以為自己會永不衰老,富裕的時間多著呢,跟周圍的小孩一樣。

面對生命的大鐘,死亡倒計時,滴滴答答,你會有緊迫感,“惜春陰,怕花開早”。珍惜生命,才會懷舊。懷舊有什麼不好?

我一直覺得,我身在二十一世紀,心在二十世紀。我最最懷念,當然是我年輕的時候。

我說的七十年代,是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下一個七十年代,我早就不在了。

冷戰下的蛋

我們這一代,所有日子,好日子,壞日子,全都是在冷戰下度過。現在,大家都說冷戰結束了,其實並沒結束。崔健不是有首歌嗎,《紅旗下的蛋》。什麼叫“紅旗下的蛋”?就是冷戰下的蛋。冷戰才是大環境。 。 想看書來

李零: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2)

冷戰的意思是什麼?是中國被人圍困,掐著脖子,餓著肚子,滋味兒不好受。

中國被圍,領導有感覺,老百姓沒有,有也很麻木。

我們天天反帝,但不知帝國主義什麼樣,好壞沒有對比。蘇修,離得近一點,但直接感受,同樣沒多少。小時候,我見過蘇聯專家,是個女的,挺漂亮。我姐姐有蘇聯朋友,送過很多禮物,叫奧莉亞。後來,兩邊越搞越僵。我只記得,我牙不好,怕酸,蘋果和梨,我挑梨。大家都說,好蘋果都送到蘇聯還債了。只要是蘋果,肯定是酸的。

往事朝回想,有點納悶兒,怎麼找也找不著被圍的滋味兒。這就像雨天不出門,從窗戶往外看,外面越是狂風暴雨,裡面越安靜。更何況,當時有政治宣傳:外面有解放軍叔叔把門,裡面有警察叔叔抓特務,心裡特踏實,“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這是解放後的環境和氣氛。

無知者無畏。圍城中的中國老百姓,對外面知之甚少。因為知道太少,所以對外面沒感覺。我們感覺最深,全是紅旗下的事,“風景這邊獨好”。

這種感覺,什麼時候變了?一般說,是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前提是什麼?是中蘇交惡,中美建交。大家都說,這以前,我們一直是自我封閉,根本不對。不是自我封閉,而是被人包圍。現在,大家笑朝鮮,那可真是“好了瘡疤忘了傷”。從包圍到解圍,這個大彎兒是怎麼轉過來的,大家有點忘了。小孩不知道倒也罷了,大人也一般傻。

現在,大家都說,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對外面毫無瞭解,這不完全對。

七十年代,我們對外面還是有一點了解,不是所有人都有,也不是所有人都沒有。當時的大事,幾乎所有,我們這邊都有反映(同樣,大家難以想象的是,讀古書的高潮,甚至“考古大豐收”,也都在“*”時期,即

批林批孔”時期)。

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我早就讀過。波匈事件,不僅有圖片,還有電影。越戰,天天都有報道。“1968年風暴”,大家也知道。還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前就譯出;異化討論,也是“*”前就介紹。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國有大量的內部翻譯,很多與外國同步,慢也頂多慢幾拍,覆蓋面極廣。最近有人講這事(沈展雲《灰皮書,黃皮書》),遠沒說全說透。

不是別的而是書,給我開啟了通向世界的門戶。

含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