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貿易原則。為此,赫伯特責成德國駐巴黎和克拉科夫大使向法奧兩國通報了此事。
原來,威廉在和曼寧會談後,德國經濟學界便開始著手論證德國和威尼斯建立關稅同盟的可行性。
最後,一種權威的看法——來自米蘭的商務參贊喬治敦的報告——認為,和德國的關稅同盟將嚴重損害倫巴第的貿易,進而影響到威尼斯政治的穩定。他認為,在義大利原有的里拉經濟區內,維持自由貿易原則對威尼斯和倫巴第地區最為有利,對德國亦有很大的好處。
基於此種考慮,德國不得不壓制法國將教皇國納入其關稅同盟的要求。至於奧國,由於其對那不勒斯的貿易量有限,而自身也難以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商品,所以關稅同盟是可有可無的。
翁貝託國王宣佈投降後,法軍和德奧聯軍分別收繳了皮埃蒙特和波河前線義大利軍隊的武器。
緊接著,波河方面軍中,來自那不勒斯的軍官又被奧軍重新武裝起來,打算在近期迎接他們的攝政王的到來。
同時,皮埃蒙特地區的意軍中來自中教皇國領地內的軍官,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也被法軍重新武裝。這是戰前兩國便已經達成的默契,教皇國的陸軍由法國掌控,並且法國將在羅馬派駐軍隊。那不勒斯的陸軍則由奧地利幫助重建。
第一百三十八章 特里亞農條約
整場義大利戰爭從宣戰之日算起,總共進行了14天,因此也被稱為“雙週戰爭”。戰爭徹底結束了義大利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存在歷史,並在隨後的特里亞農會議後,以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
以這次戰爭為標誌,歐洲國際關係進入了全新的局面,這是繼1871年以來的又一大變局。
——《晚近時期的歐洲國際關係史》保羅-約翰遜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893年1月下旬,決定義大利地區未來命運的大國協調會議在巴黎郊外的大特里亞農宮召開。
法國外長塔列郎作為東道主主持了會議。
德國、奧地利、英國和俄國的派出外長級代表出席會議,撒丁-皮埃蒙特王國、威尼斯-倫巴第王國、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以及教皇國也均派代表列席了會議,並參與了有關部分的討論。
會議上,各國代表以英德在戰前達成的諒解備忘錄為基礎展開了利益分配的談判。
德國的會議代表,外交國務秘書比洛表示,由於戰爭程序十分簡短,翁貝託國王在還擁有強大艦隊以及相當陸軍力量的時候便果斷放棄抵抗,因此,皮埃蒙特王室應當被保留,撒丁島亦不應交由法國。
這一看法得到英國和奧地利代表的支援,法國、以及作為法國盟友的俄國雖然反對,但是經過幾次辯論後,塔列郎最終放棄了他在三國維也納草約中提出的這一要求。
由於直到戰爭結束,法國陸軍主力還被阻止在阿爾卑斯山以外,在**登陸的兩個師的部隊也被駐守於皮埃蒙特的幾個精銳義大利步兵師所阻,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所以,縱觀整個戰局,迫使義大利投降的決定性戰果都是德軍的功勞,法軍的功勞除了吸引了部分義大利陸軍外,便再無其他。
聯軍的決定性戰果,一個是來自於德軍在倫巴第的突破,北路德軍先後佔領了米蘭、帕爾馬等城市從外線對波河意軍形成包圍;另一個是來自於義大利海軍內部的叛亂——這同樣是由於德軍對威尼斯的進攻所引發。
經過一整天的爭吵,塔列郎代表法國撤銷了原本的要求,不過他希望法國在其他方面獲得一定的補償。
當最為重大的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剩下的事情便簡單了許多。
自由貿易原則被再次重申,兩西西里的波旁王室宣佈復國,這些都是既定之義。
威尼斯-倫巴第王國被承認,但是按照傳統,這個王國不設國王,由威尼斯和倫巴第議會選出的總督擔任首腦。
教皇國和撒丁-皮埃蒙特王國的邊境遵照1860年以前,而非以後——這是德、法、奧三國所共同堅持的,因為1860年後,撒丁王國獲得了羅曼尼亞,其領地首次延伸到亞得里亞海岸,相對的,教皇國則損失了該地區,而不再和威尼斯接壤。
另外,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是義大利王國分裂後的國際關係繼承問題,以及經濟和貨幣問題。
按照英國的建議,撒丁-皮埃蒙特王國將繼承義大利王國原有的國家權利,比如債權債務、殖民地、國際條約等等;同時英國還建議以義大利中央銀行現有的黃金為基礎,透過一次性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