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2部分

其要求電腦在傳送幀的同時,要對網路進行偵聽,以確定是否發生碰撞。

如果傳送資料過程中檢測到碰撞。則進行如下碰撞處理操作:

首先。傳送特殊阻塞資訊。並立即停止傳送資料,特殊阻塞資訊是連續幾個位元組的全1訊號,此舉意在強化碰撞,以使得其它電腦能儘快檢測到碰撞發生。

形象點說就是破罐子破摔,讓大家看到交通擁擠,不要上路了。

其次,在固定時間內等待隨機的時間,再次傳送。

最後。如果依舊碰撞,則採用“截斷二進位制指數避退演算法”進行傳送。即十次之內,停止前一次“固定時間”的兩倍時間內隨機再傳送,十次後,則停止前一次“固定時間”內隨機再傳送。嘗試16次之後,仍然失敗就放棄傳送。

這個方式就好像交通擁擠的大都市,有關部門按照車牌號碼安排單雙號限行一樣。

顯而易見,乙太網執行中的碰撞,會造成資源的一定程度浪費,在執行效率上欠缺優勢。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4m的令牌環網路,和一個10m的乙太網資料傳送率相當。一個16m的令牌環網路的資料傳送率,接近一個100m的乙太網。

之所以會有如此明顯的差距,當然是因為彼此的基本執行原理迥然不同的緣故。

令牌環網路利用代表發訊號的許可——令牌,來避免網路中的衝突。

得到令牌的電腦,好比拉著警報的警車獨享車道一樣,獨佔網路傳送資料,和乙太網上各臺電腦不斷試探,尋找加塞機會的執行機制相比,理所當然地提高了網路的資料傳送率。

而且,還可以透過令牌設定傳送的優先度,滿足高階別的網路資源需求。

從理論上看,令牌環網無懈可擊,但在實際當中,由於網路不可複用,導致令牌環網利用率低下。

當網路中一臺電腦拿到令牌開始使用網路後,不管這臺電腦使用多少頻寬,即使只用了4m當中的1m,其它電腦也必須等待其使用完網路並放棄令牌後,才有機會申請令牌並使用網路。

這就像一條道路上不間斷行駛過特權車一樣,即使有八車道,其它普通車輛也只能乾瞪眼,上不了路。

尤其當網路變得複雜之後,每臺電腦當中執行的程式都是人來編寫的,隱隱攜帶的獨佔網路的願望,讓令牌在理論上的流通暢行程度,無法得到預期的保證,相應地,網路資源利用率不高。

總體而言,類似於計劃經濟的令牌環網,不如類似於市場經濟的乙太網有活力。

乙太網上的電腦之間透過自發協調使用網路所帶來的效益,超過了碰撞現象造成的損失。

不過,對於這一點的正確認識,還遠遠沒有普及開來,理論派和ibm這樣的大公司,正對令牌環網青睞有加。

著名的電腦科學家jerry saltzer,在一篇與別人合著的很有影響力的論文中指出,理論上,令牌環網要比乙太網優越。

在肯?湯普遜與丹尼斯?裡奇以c語言為基礎,發展出unix之前的1964年,貝爾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及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共同參與研發了一套安裝在大型主機上多人多工的作業系統——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puting service即multics,當時jerry saltzer便是團隊的領導人之一。

所以,jerry saltzer的江湖地位不低,他的觀點很有影響力,而受到此結論的影響,很多電腦廠商或猶豫不決或乾脆決定不把乙太網介面做為機器的標準配置。

但結構簡單的乙太網在現實使用過程中的優勢是不可忽視的,原本時空裡,受到冷落的3因禍得福,透過銷售單獨的乙太網網絡卡大賺特賺,迅速成長為國際大公司,進而出現了一種近乎玩笑的說法——“乙太網不適合在理論中研究,只適合在實際中應用”。

不過,3的輝煌要等到數年之後,現在這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正在到處遊說別的廠商。接受自己的技術。

到目前為止。四處奔波的羅伯特?梅特卡夫,倒也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和dec、英特爾、施樂進行合作,一起將乙太網規範化,推出一個標準,並研發用於unix的商用版本。

而唐煥的目標就是,和3拿出個人電腦的版本,搶先佔領業界最高點。

因為西蒙尼的關係。唐煥早前就已經和羅伯特?梅特卡夫有過一些接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