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討論會發言可以看出。用這樣的歷史來引導我們這一代人的方式在當時效果非常明顯。圓明園這樣的地方,你只要去看一次,就會刻骨銘心。廢墟是一種召喚,恥辱與責任,光榮與夢想都在預設的方向發生。我站在譭棄的石基上拍了一張照片,背後是那個著名的拱門。我仰望遠方,神情嚴肅,面孔輪廓分明。這張照片一直夾在我常翻的一本書中,在大學畢業時這本書連同照片一起丟了。但我一直記得自己的神情,以及身後的廢墟。在北京期間,我們在人民大會堂看了兩場電影, 其中一場放映的是剛出品的《火燒圓明園》。大學畢業後討論大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改革問題,我也是一直主張多講些中國近現代史的。那時,自己對“五四”運動意義的認識,也是從愛國主義出發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條歷史線索長期纏繞著青年時期的我們。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昔我往矣(3)
其實,我當時還非常想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但會議安排的自由活動時間很少,從圓明園返回的路上我看到了“清華園”三個字。我內心有些躁動。在“*”後期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時,我們班上引用的一份資料是一個清華大學學生的日記,其中有一句話是“朝為田間撒灰郎,暮登清華大學堂”,寫他接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感受。中國的學生,都有上北大、清華的夢想,我自己也是田間撒灰郎,自然體會得到那個大學生欣喜若狂的心情,但當時又真的覺得他那樣對比是資產階級思想,是忘本了。在去圓明園之前,我們先遊覽了頤和園。讀中文系的,難免不在昆明湖畔想起王國維,發思古之幽情。所以,當時很想去看水木清華,看荷塘月色,但清華最終沒有去成,北大的未名湖也是多年以後才有在湖邊徘徊的機會。
北京之行,我只是翻閱了中國近現代史的一頁。這或許是一種宿命,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從來都是在殘缺的歷史中長大的。
今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六百六十五名代表聚集京華,聆聽中央首長教誨,灑下滴滴幸福淚;共商*大計,立下拳拳報國志,深受鼓舞和鞭策。
大會期間,我們認真討論了林炎志同志所作的工作報告,交流了各校學生會工作情況,總結了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以來四年多時間*、學生會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代表們指出: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學生會工作的根本保證,為同學成才鋪路是學生會工作的著眼點。
黨中央對這次大會十分重視。八月十七日下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宋任窮、喬石、伍修權、韓先楚、費孝通等同志出席了開幕式。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先念、彭真、鄧穎超等在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了我們並一起合影留念。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記憶中。大會期間,烏蘭夫副主席到會給全體代表作了重要講話。他希望青年一代要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建國之才和效國之行。這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我們青年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聽了烏蘭夫同志的講話,我的感觸很深。我想到了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想到了被焚燒的圓明園,想到了毛主席故居里有一半堆著書的木板床和有四塊補丁的枕頭席……想到了我們這一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自己的一方天地是狹小的,一旦把祖國的興衰繫於心中就變得海闊天高了。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共產黨拯救了中華,寫下了愛國主義歷史上最燦爛的一頁。我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振興中華的一頁需要我們去譜寫。大學生得天獨厚,有著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應該在振興中華的事業中率先奮起,把愛國主義精神昇華到共產主義精神。
四化建設需要優秀人才。人們常用“德識才學”來衡量一個人,我們四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光有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還不夠,還要具有開拓進取、奮發向上、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我們的先輩曾喊過“科學救國”的口號,歷史否定了它;可是在今天,我們有黨的領導,“科學建國”卻成了歷史的必然。我們要學科學,學文化,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道路。 txt小說上傳分享
昔我往矣(4)
一個嶄新的時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同學們,我們不要辜負偉大的時代,勇敢地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吧。
這是我發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五日校刊上的短文《肩負起歷史的重任》。暑期結束後,我在多個場合彙報北京會議的精神,又應約為校刊寫了這篇文章。二十多年後重讀這篇短文,浮想的不僅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