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學。為使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兒童能夠上學,學校一方面對家境貧困的學生免收學費和書費,另一方面實行二部制,上午一批,下午又一批,這樣就可以用一筆經費辦兩所學校。

陳鶴琴一向認為,要有好的學生必須先有好的教師,因此他對教師的培養十分重視。他聘用教師的時候不僅看學歷,看教學能力,還要看儀表、態度,態度粗暴、不講文明者不予錄用。教師進校,只要熱愛兒童,熱愛本職工作,均受到重視與鼓勵。為使學校教學質量保持較高水準,陳鶴琴與每一位新聘任的教師親自談話。他還經常來校,聽各科教師講課,然後召集教師們開會,討論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會上,他親自示範,提倡教學兒童化。有一次,他觀摩體育課,指出學生在佇列中的稍息、立正動作太多了,主張加強遊戲,讓孩子們更多地動起來。他很重視傾聽教師的意見,有時學校裡的普通教師會將電話打進他在工部局的辦公室,向他直接反映學校情況。

設計單元教學法是陳鶴琴一直大力提倡的教學方法,將不同科目和課程相互聯絡,根據兒童的興趣和活動特點設計課程,使兒童對學習更感興趣。此外,幼稚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一直是陳鶴琴著重研究的方面。他覺得,幼稚園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講故事,但一到小學就只有在課堂裡上課,調動不起學習的興趣,不符合兒童成長的規律。為此,陳鶴琴親自編寫教材,以講故事的方式,將兒童常見的物和事寫進課本。

一 在公共租界辦學(5)

陳鶴琴一貫主張將人格培養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他說:“訓育難於教育,人格重於知識。現在中國教育的弊病確在於我們只顧到教書上課,注重知識的灌輸。人格的培養,竟加以忽略。”《陳鶴琴全集》,第四卷,第159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因此,他所創辦的各個學校,都注重對學生操守、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廣泛接觸、認識社會。西區小學對門的沙利文面包廠是學校的定點廠,學校常組織學生前去參觀,瞭解工人的勞動生活;學校還組織學生到崑山、蘇州、木瀆、天平山等處出遊,開拓大家的視野。陳鶴琴曾將民間木偶戲班、耍猴人和西洋鏡拉洋片的藝人請進校園,讓教師們一起觀察兒童在觀看時的喜歡程度、表情和反應。他還親自設計兒童玩具和教具,和木匠師傅、教師們一道進行研究、實驗。

陳鶴琴去歐洲考察教育回國後,不僅帶回了外國布袋木偶的標本,積極地在上海宣傳外國的木偶戲,還將自己從國外帶回的各種布袋木偶和相關資料提供給學校的美術教師虞哲光。在陳鶴琴的支援與大力推動下,虞哲光、王志成等人很快掌握了木偶表演和製作的技術,並開始由兒童在校園內演出。最早公演的劇目是兒童木偶戲《原始人》。該劇演出時,虞哲光擔任製作和導演,馬虛若擔任配音,洪荒時期的生態由自然教師講解,編劇是教導主任王志成。此劇曾在上海著名的蘭心大戲院公演,引起社會特別是教育界的廣泛關注。1935年,上海舉行國際兒童聯歡會,虞哲光和朋友們去演了木偶戲。以後,他們又編排了《文天祥》、《臥薪嚐膽》、《岳飛》等宣揚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劇目,獲得極大反響。這是中國現代木偶戲應用於兒童教育領域的創舉,也是中國較早一批現代木偶戲劇目。虞哲光後來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木偶戲大師。

在陳鶴琴所主持的學校裡,廣泛採取“小先生”制,即在每個班級產生若干名“小先生”,讓他們承擔教學和管理工作,寓學於教,培養和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與責任感,促進和推動教學。

在陳鶴琴的倡導下,西區小學要求各班級都參加勞動組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學會一項勞動本領。在勞動組合中設有木工、刺繡工、縫紉工、炊事員、護理工和寫作班。學校除普通教室外,設有美工房、木工場、自然室等特殊教室。學校規定每週四下午停課,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勞動科目,到一個階段還要舉行考試、辦成果展覽等,鼓勵學生熱愛勞動,學會勞動。

陳鶴琴強調開展學生體育活動,體育課被列為必修課。工部局女中規定,體育課不及格,不能升級,也不能畢業。體育課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各國的民間舞、踢踏舞,也有田徑、球類專案。陳鶴琴親自設計了數種大型戶外運動器具。工部局女中還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學會騎腳踏車,由陳聲老師指揮進行。該校體育活動卓有成效,成為開展女子體育運動的模範。1930年10月10日,在陳鶴琴的倡議下,工部局所屬小學在北區小學舉行首次聯合運動會,共有1100名學生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