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以兒歌為主,同時也學愛國歌曲,或將古謠諺譜成歌曲。例如:“我有十指,有長有短;如何做人,要我意滿。”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由西區小學音樂教師馬虛若組織的低年級學生小樂隊
學校的課外活動十分豐富,有兒歌隊、合唱隊、節奏樂隊、口琴隊等,每個學期舉行一次音樂會,培養兒童的組織能力、演奏能力與指揮能力。當時,在校園裡常能聽到如《鋤頭舞歌》等歌曲。
在美術學習方面,陳鶴琴主張學生自由創作,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美術室內備有許多兒童畫板、畫架及各種石膏人體模型、蠟制瓜果等,牆上錯落有致地懸掛著學生們的水彩畫、水粉畫、木炭畫、鉛筆畫習作。
自然室內陳列著許多生物、礦物標本,人體模型,大小地球儀,動植物標本和四季盆栽花木。學校裡的實驗室,按照單元教學內容可供學生自己動手做各種自然科學的小實驗。
勞作室內,鋸、刨、鑿、斧樣樣俱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製作各種器物、玩具等,體現出陳鶴琴倡導的“手腦並用”的教育主張。
此外,學校還設有醫務室,裡面的裝置齊全,配備有專職醫生和護士,定期給學生體檢,注射各種防疫針。遇到學生病假,即由護士進行家訪,發現傳染病及時採取措施。因為學校特別注重眼睛的保健與衛生,所以學生中沙眼和近視眼發病率很低。
重視開展體育活動,也是該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全體學生每天必須做早操。學校每年都要舉行運動會。該校的小足球隊和兵乓球隊在全市各小學校中頗有名氣。
學校的各科教學水平和教師素質堪稱一流,語文教育、英語教育和音樂教育猶具特色,其中國語和英語採用由陳鶴琴親自編寫的課本。在國語教學方面,陳鶴琴研究了當時書局出版的各種教材,發現內容陳舊、單調,文字不生動,語句###化,課與課之間缺少關聯,學生興趣索然,於是親自動手編寫,並由上海兒童書局出版《兒童國語課本》共8冊,課本內容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在英語教學方面,學校從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每週5節課,採用由陳鶴琴倡導的“直接教學法”上課,要求學生耳、嘴、眼、手並用,尤其注重發音準確,同時加入英語字母歌與英語歌曲。授課教師多為教會大學畢業生或有多年英語教學經驗,教出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於普通學校的中學畢業生,教學質量堪稱一流。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 在公共租界辦學(4)
學校的膳食實行分食制,教師與學生一同進餐。學校要求學生穿戴整齊,也要求教師穿戴整齊。每位教師隨身帶剪刀,見到學生指甲長了,馬上剪掉,並立即洗手。陳鶴琴力圖將自己的教育思想應用在辦學的各個環節。他的四個子女、一個侄子、一個侄女和蔡元培先生的女兒都在這所學校上學。他還將具有管理經驗的張祖培從北區小學校長職位上調來擔任校長。
據該校的學生回憶,陳鶴琴經常來學校視察,師生們列隊在校門口夾道歡迎。在大禮堂,陳鶴琴站在臺上對全校師生講話,勉勵學生好好學習,成為國家的棟樑。他還曾向師生朗讀激勵人們奮鬥的英文詩歌,指導學生寫毛筆字。學生們望著他和藹可親的面容,個子不高,但始終挺直腰背,無不欽佩、尊敬。學校每週六下午放映電影、演節目,邀請家長與學生一起觀看。電影放的大多是紀錄片、科學片,演出的節目有由學生表演的《我們的先生》、《筆耕少年》、《雙鷹並進曲》和貝多芬的《月光曲》。臺下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在臺上表演,十分感動。家長們的感情與學校交融在了一起,更加密切。
陳鶴琴一貫重視女子教育,經他提議創辦的工部局女子中學於1931年9月9日開學,學校宗旨是:“發展女子教育,適應社會需要,培養健全人格,造就實用人才。”學校設立德育、體育、職業教育、家政和近現代新文學等課程,畢業於金陵女大、原江西九江儒璃中學校長楊聶靈瑜女士被聘為校長。楊聶靈瑜是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基督徒,也是一位銳意進取、求真務實的女教育家。1933年,楊聶靈瑜提出工部局女中5點訓練方針:人格訓練、手腦並用、家政訓練、音樂與圖畫、衛生與體育。這些針對國內社會和女子教育的弊病所提出的方針,得到了陳鶴琴的首肯。
1933年3月1日,工部局荊州路小學建立。同年10月,為使更多女童有受教育的機會,東區小學被改為女子小學,該校男生轉入荊州路小學。
位於虹口的蓬路是貧民區,陳鶴琴決定在那裡辦一所正規的小